夯实绿氢产业发展突出优势有力推动“双碳目标”落实
作为《气候巴黎协定》的缔约国,“双碳目标”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与我国可持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息息相关。以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制氢为主的绿氢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产业发展和技术革新能够切实保障经济社会、环境能源等综合领域的提质增效,成为落实“双碳目标”的关键举措。未来全球绿氢市场将以指数速度增长,在2028年将突破100亿美元,并能带动新能源汽车等千亿美元规模市场,绿色氢能在全球能源市场的份额将继续增加。我国将氢能源视为战略能源,与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高度重视和布局氢能产业,特别是绿色氢产业。纵观世界各国,绿氢产业发展潜力分布不均。我国绿氢产业发展具备三大显著优势:可再生能源储备丰富的资源禀赋,完备齐全的产业链和雄厚的工业基础,应用场景丰富的市场规模优势。未来中国将成为亚洲和全球绿氢产业和绿氢经济的领跑者。
绿氢产业的迅速发展需要大量可再生能源电力。我国可再生资源储量丰富,可再生能源发电商业化运作成熟,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发展绿氢产业的资源禀赋优越。我国地热能、生物质、海洋能、风电和光伏资源及固体废弃物等可再生资源分布广泛,特别是风能、太阳能资源丰富,其在中西部地区蕴藏较多。在水电、风电、光伏、生物质发电装机规模和在建核电装机规模方面,中国已建成全球蕞大的清洁发电体系,全球占比超过30%,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超过11亿千瓦,居全球首位。
我国具备完整成熟的可再生能源产业链条,可再生能源发电机组和装备制造能力强,风力发电机组、太阳能电池等产量位居世界首位。风力、光伏等可再生能源产业的迅猛发展,使我国自2014年以来在新增可再生能源电力装机容量中持续占据世界首位,装机规模不断扩大,能够为绿氢产业规模化发展提供充足的发展承载空间。新疆库车、宁夏宁东、东北地区白城等七大制氢基地均位于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丰富的地区。其中新疆库车绿氢示范项目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光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预计每年制备绿氢两万吨左右,成为世界蕞大规模的在建绿氢项目。
产业链完备齐全,相关工业基础雄厚
绿氢全产业链较长,覆盖氢气制备、储存运输、加注利用等上下游产业。只有绿氢全产业链条布局合理,核心技术研发取得显著进展,才能充分发挥产业集群发展和经济成本控制等综合优势。全球超过二十个国家和地区积极制定氢能发展战略,高度重视绿氢产业体系化发展。绿氢作为战略新兴产业亟待技术突破和产业扶持,欧盟、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对氢能产业的扶持政策凸显出“政府引领、政企协同、产业受益”的特征。为维持在氢气制取、储运、加注等产业技术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欧盟、美国颁布氢能全产业链支持政策,完善氢能产业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并对氢能产业布局进行了全面规划。日本采取绿氢产业融入汽车等优势产业的发展路径,设立产业支持资金等措施,加强相关前沿技术的多路径创新,推进绿氢的规模化生产和多元应用。
在可再生能源发电、光伏、新能源汽车、电解水制氢设备制造等领域,我国独具产业链完整、工业基础雄厚、规模积聚效应等明显优势。因此,我国能够有效整合绿氢技术创新研发,提升绿氢制取产量,加强配套设备制造,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及绿氢综合应用等全产业链,实现制氢、储运、加注、燃料电池、关联技术等全方位、产研用一体化、结构合理的产业布局。《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的颁布标志着氢正式纳入能源产业体系,成为国家能源供给的重要部分。该规划强调绿氢产业代表着氢能未来发展方向,积极布局绿氢能产业的长远发展。近年来我国在绿氢示范项目、推动绿氢同其他产业的耦合发展、提升绿氢制取技术和设备能力以及增强绿氢储能和运输能力等方面持续发力。为推动氢能全产业链集聚、区域协同发展,氢能应用和储氢装备迎来投资和技术研发应用的快速增长,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出台了氢能产业扶持政策。上海、浙江、山东、江苏等华东地区绿氢产业基础优良,同时依靠雄厚的科研实力,不断加速绿氢核心技术攻关、加强绿氢与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整合。
绿氢产业全产业链技术装备的自主研发实力稳步提高,大型电解水制氢设备国产化水平逐步提升,绿氢储运等领域科技进步明显。在电解水制氢高端装备—质子交换膜电解水(PEM)制氢领域的大型装备研发上,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山东赛克赛斯氢能源有限公司等取得突破性进展,新增技术项目的数量和单项目装机规模得到快速提升。2021年我国国内首台套兆瓦级系统正式投产运行,标志着我国实现兆瓦级绿氢制氢技术实现突破,系统电解功率达到1.3MW、产氢速率260Nm³/h、产氢纯度99.9995%、出口氢压达3.8MPa,5分钟即可实现百分之百供氢。
随着绿氢产业的不断发展,对质子交换膜、全氟磺酸树脂及相关化学材料和制取装备的需求不断激发。我国通过产业链整合和技术创新,在催化剂、质子交换膜等部分核心装备和基础材料等领域的进口替代能力不断提升。全氟磺酸树脂和质子交换膜已在山东东岳未来氢能材料有限公司实现规模化量产,国内质子交换膜性能已接近进口膜。同时,30万平方米氢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生产线,已由国家电投集团氢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于2021年在武汉投产,迈出了在质子交换膜领域自主研发的重要一步。此外,镁基固态储氢等新兴储氢技术的研发和商用也获得突破。
我国绿氢产业,已初步构建多元化的绿氢应用生态,应用场景不仅覆盖化工合成、石油炼化等传统产业,更不断扩展到交通领域、氢燃料电池、医疗健康等终端能源消费领域。我国在氨、甲醇等石油化工、金属冶金冶炼等关键领域推动绿氢规模化应用替代逐步扩大,工业生产、船舶、航空、建筑等领域创新应用不断探索。中石化、中石油等大型石化企业纷纷布局万吨级绿氢项目,深度整合传统化工产业,生产绿氨、绿色甲醇。2022年在内蒙古包头开工建设的国际氢能冶金化工示范区,是世界首个绿色制氢及在冶金化工领域应用的综合示范项目,其绿色氢能产量将达到每年30万吨。
绿氢燃料汽车的普及需要整合汽车工业、FC系统集成、车辆运营、制造存储运输加氢等全产业链的上下游联动,需配置足够的氢燃料电池汽车和加氢站等配套设施。中国年产氢气3300万吨以上,是世界上氢气产量蕞大的国家,也是绿色氢燃料电池商用车的全球蕞大市场。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展开的世界规模蕞大的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项目,超过八百辆氢燃料电池汽车使用了两百吨绿氢,减少了两千吨碳排放。“氢进万家”和“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等氢能示范项目不断落地。多个省市密集发布与氢燃料电池汽车的相关规划,如上海市在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中居全国领先地位,膜电极、双极板等核心零部件在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已建成加氢站12座,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超过1500辆,初步建成纯氢、油氢合建等多元化供氢网络。同时,我国有雄厚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力,能够迅速完善可再生能源发电、电解水制氢、储氢、输氢、输变电站等基础设施,为绿氢示范应用项目尤其是需要大量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型、超大型项目的建设运行提供支撑。我国2022年底建成310座加氢站,数量位居世界头部。
“双碳”目标是我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对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作出的庄重承诺,更紧密契合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为推动构建低碳高效清洁的新型能源结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保障能源安全、建设低碳社会提出了中国方案。绿氢产业发展将有力推动落实双碳目标,加快建设低碳社会,带动关键行业技术创新,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本文为济南市“新高校20条”引进创新团队项目(2021GXRC07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杨蕾系山东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王舒宁、余鑫系山东建筑大学法学院,法律硕士)
大众报业集团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版权声明广告业务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音像制品出版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网络视听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