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产业地产资讯 > 正文内容

对接水利水电产业链多主体共建育训创新平台

admin8个月前 (09-21)产业地产资讯29

  育训并举是职业院校重要职责,建设育训创新平台是育训并举关键环节。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一直坚持“工地就是课堂、质量就是生命”***学传统,20世纪70年代建水利机械实训工厂,80年代建勘察设计院,90年代建教学科研电厂、监理公司等。2011年进入灾后重建新校区后,学校针对水利水电育训平台建设全链性不足,行业企业参与不深等问题,基于能力本位理论、资源整合理论、教育成本分担理论、区域经济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等,联合行业、企业,建设四川水利创新发展研究院、国际电工学院等机构。经过多年实践,构筑水利水电全产业链育训创新平台,构建多元主体共建育训创新平台新机制,构造“四个一体化”行企校育训体系,实现平台功能从以育为主向育训并举转变、人才培养从准员工向职业人转变、共建模式由行企校多元参与向多元主体转变、管理方式由单一向融合转变,提高育训质量。

  根据“双元制”职业教育理论,教育场域对接产业场域、学习世界对接工作世界,专业群对接产业链。育训创新平台支撑专业群,实践水利水电产业链、专业链和育训平台“三层啮合”的水利水电产业链育训创新平台建设理念。根据产业需求,动态调整专业,以水利水电工程技术专业群、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群及相关专业群的27个专业对接水利水电产业链内的勘察、测绘、环评、设计、造价、施工、监理、发电、输电、配电、管理、运维等。精准对接行业企业需求,按照标准岗位化、设备同步化、环境企业化、育训职业化、管理现代化、面向国际化等“六化标准”和全链性、功能互补性要求,深融产学研创用,投入资金2.4亿元,建成国际电工学院等33个生产性实训基地,系统性、全链性构筑“三层啮合”的育训创新平台。

  学校遵循“技能型—技术型—创新型”递进成长规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理念,围绕标准、资源、师资、管理等育训结合关键要素,进化育训组织形态,深化“三教改革”,支撑和促进“岗课赛证”融通。将行动领域标准融入学习领域标准,构造学习领域与行动领域“岗课赛证”标准一体化。设计“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的“三以一化”课程体系,开发一体化实训资源包、培训资源包和双创资源包107个,并与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同步迭代,实现资源一体化。校企联合教师理实双评、校企双向交流,在平台上一体化培养。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现代企业管理、生产运营管理相融的管理一体化,形成类型教育管理机制。实施技能培养育训赛“三结合”、技术培育转用推“三耦合”、创新培植研创改“三融合”举措,进阶入岗培养“新时代李冰”,育训相长锻造水利工匠。

  学校坚持多主体建育训机制:由学校出场地、出课程、出师资,政府出政策、出资源、出指导,行业出标准、出专家、出市场,企业出设备、出技术、出管理,分类施策。学校对自建生产实体全面真实融入“智慧水利”“智能电力”“智能测绘”进行升级,校企共建基地对接真实生产现场,以全程真实项目导入进行增效。政府牵建的四川水利职教大校园和四川水利创新发展研究院新增单位持续扩容,行企校联建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不断提质,形成科学可持续机制。行企校开发课程标准718个,教师为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3312人次;行校共研出台标准271个,选派专家指导231人次,引荐项目78个。与四川省电力企业协会、行业龙头企业四川省送变电建设有限责任公司联建“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按董事会决策、监事会监督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文化共传,构建起“行企校命运共同体”。

  根据岗位群的需求和不同受教育者的需要,学校对学生、教师实施“以育领训、抓训为育、训育结合”,对企业员工、国际交流实施“以战领训、抓训为战、战训合一”,分类制定训育方案,实现面向全员的进阶培养。针对施工过程难以跟踪对接、特高压电网运维“电老虎”危险系数大等困难,运用VR实训、虚拟******实训等方式,形成让受教育者能够“线上线下练、校内校外战、国内国外训”的立体化平台,实现训育全过程高品质供给。

  近五年,学生就业满意度、专业能力达成度、职业能力达成度等核心指标逐年上升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依托平台,学生获奖206项、专利23个,教师获奖147项、专利88个,综合获奖98项,开展培训鉴定76863人次。学校承***四川省、水利部学生技能竞赛8次,四川技能大赛、华能集团职工技能大赛、中铁二局职工测绘技能大赛等9次。学校水利、电力、测绘等相关专业就业率达99%,接受4所省内外本科院校师生实习实训和实践锻炼,开展技术服务项目297项,帮助企业技术改进35项。相关做法和育人成效被媒体广泛报道。近20个国家、500余家企业、社会机构和国内兄弟院校来访学习,并给予高度评价。

葛毅明微信号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13564686846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

本文链接:http://news.021cf.cn/index.php/post/9597.html

标签: 产业链理论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

中国共享充电宝行业市场规模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中国共享充电宝行业市场规模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由内容质量、互动评论、分享传播等多维度分值决定,勋章级别越高(),代表其在平台内的综合表现越好。   原标题:中国共享充电宝行业市场规模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随着2014年8月来电科技的成立,正式拉开了我国共享充电宝行业的序幕,随着各式入局者的出现,加上2017年我国共享经济概率的火爆,我国共享充电宝行业的市场规模飞速增长。据资料显示,2020...

概念追踪|特斯拉4680电池大规模生产在即!多公司争相布局2023年产业链将迎来爆发(附概念股)

概念追踪|特斯拉4680电池大规模生产在即!多公司争相布局2023年产业链将迎来爆发(附概念股)

  智通财经APP获悉,特斯拉日前宣布,将在2022年年底前实现新型4680圆柱电池的大规模生产。有媒体从多家企业了解到,亿纬锂能、松下、LG新能源已布局4680圆柱电池并快速推进量产,同时将带动雅化集团、石大胜华、天赐材料等产业链企业所生产的相关原材料需求放量增长。中信证券指出,特斯拉4680电池已实现量产,有望引领产业变革。目前主流电池厂纷纷跟进,预计2023年迎来爆发。相关标的:...

有机硅销量全国第1布局蕞完整的氢燃料电池产业链市盈率仅18倍

有机硅销量全国第1布局蕞完整的氢燃料电池产业链市盈率仅18倍

  由内容质量、互动评论、分享传播等多维度分值决定,勋章级别越高(),代表其在平台内的综合表现越好。   原标题:有机硅销量全国第1,布局蕞完整的氢燃料电池产业链,市盈率仅18倍   这是一家在全国有机硅行业中,生产规模蕞大的上市企业,公司的主营业务为有机硅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在氢能源领域,该企业目前拥有蕞完整的氢燃料电池...

业内人士:TOPCon全产业链已做好迭代准备

业内人士:TOPCon全产业链已做好迭代准备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陈其珏)由晶科能源主***的“浦江夜·话TOPCon”论坛近日在上海举行。论坛重点探讨了TOPCon电池发展路线、产业配套等话题。从电池发展路线看,电池的核心工序存在多条技术路线,选择工艺成熟稳定且可高品质发展的技术路线,能生产有产品力的产品,是推动产业升级发展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TOPCon技术路线受到行业的高度关注。以晶科能源为代表...

昌江区:加快构建产业链布局打造先陶企业“新赛道”

昌江区:加快构建产业链布局打造先陶企业“新赛道”

  陶瓷是景德镇的根与魂,是景德镇立于不败之地的底气所在。近年来,景德镇市委、市政府明确将低能耗、低物耗,高科技、高附加值的先进陶瓷作为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是推进国家试验区建设的重大举措,是加快工业倍增、打造千亿陶瓷产业的关键一招。昌江区坚决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全面布局先进陶瓷产业,迅速驶入产业发展“新赛道”。   在区委、区政府高位推动下,...

环保线缆行业投资策略探讨及市场规模预测分析

环保线缆行业投资策略探讨及市场规模预测分析

  2022-2028年中国环保线缆行业投资策略探讨及市场规模预测报告   头部章 环保线缆行业产品定义及行业概述发展分析   二、环保线缆行业产品应用范围分析   四、环保线缆行业发展地位及影响分析   第二节 环保线缆行业产业链发展环境简析   二、环保线缆行业产业链示意图及相关概述...

推动构筑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

推动构筑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王广禄 通讯员赵景)9月25日,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教授杨继军担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构筑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研究”开题论证会在南京举行。会议采取线上会议和线下会议相结合的方式,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权衡、浙江大学副校长黄先海、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盛斌、湖南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张亚斌、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周应恒、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

推进产业链建设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推进产业链建设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产业项目建设是扩增量、调结构、惠民生的主要引擎。   自2018年开展“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实施“五个100”以来,湖南产业发展突飞猛进,收获了累累硕果,支撑了经济的稳步增长。   2019年仍然是我省“产业项目建设年”,如何通过广泛深入实施这一活动,进一步振兴实体经济、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湖南日报》特约请专家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