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基础理论
一、产业链基础理论知识 1、产业链的理论缘起 • 关于产业链理论的研究,国外起步较早。产业链理论的 源头可以上溯到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 关于社会分工的论断,其著名的“制针”案例就是对产 业链功能的生动描述,只不过传统的产业链局限于企业 的内部操作,强调企业自身资源的利用,仅把产业链看 作是一个产品链。 • 马歇尔 (Marsll,1920)把分工扩展到企业与企业之间, 强调企业间的分工协作的重要性,这可以称为产业链理 论的真正起源。
• 我国关于产业链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初期阶段基本以介 绍和研究西方产业链理论专著为主,产业链真正引起学术 界的关注,并得到进一步分析和研究,是在改革开放后的 90年代初期,我国产业链的研究起步于农业产业链,目前 涉及的行业比较广泛,以电信、电子行业居多。 • 在我国,“产业链”这一词较早是由傅国华于1990年至 1993年在立题研究海南热带农业发展课题中,受到海南热 带农业发展成功经验的启迪,提出中国化的关于“产业链 ”的名词。
一、产业链基础理论知识 1、产业链的理论缘起 • 从西方产业链理论研究成果来看,专家学者一般运用经 济学相关经典理论阐释,从企业战略、产业价值链及产 品供应链等视角探讨产业链相关构成,并广泛用用定量 研究方法对特定产业、个案企业进行动态研究,探讨产 业链内涵及其价值。 • 随着产业链理论研究的深入,从产业链理论也成为涉及 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领域的重要 经济学理论。而随着国际化趋势的加快,跨国公司和国 际贸易领域的兴起,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合作方式的 完善,产业链理论在不同产业实践、企业经营战略实施 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一、产业链基础理论知识 2、产业链的概念 • 产业链是产业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 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 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 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 关系形态。 • 产业链包含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 和空间链四个维度。这四个维度在相 互对接的均衡过程中形成了产业链。 这种“对接机制”是产业链形成的内 模式,作为一种客观规律,它像“无 形之手”调控着产业链的形成。
一、产业链基础理论知识 2、产业链的概念 • 价值链:企业的价值创造是通过一系列活动构成的,这些 活动可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基本活动包括内部 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和销售、服务等;而辅 助活动则包括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 设施等。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 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 • 企业链:由企业生命体通过物质、资金、技术等流动和相 互作用形成的企业链条。 • 供应链:由物料获取并加工成中间件或成品, 再将成品送 到顾客手中的一些企业和部门构成的网络。 • 空间链:指同一种产业链条在不同地区间的分布。
一、经济学基础理论知识 3、产业链的内涵
• 1)以某种关键资源的开发和综合应用为聚集要素的产业链 • 如煤炭工业产业链、石油工业产业链、钢铁工业产业链等, 这类产业链多以关键资源及相关产业为轴线,通过由资源开 采、产品加工、成品生产等环节组成; • 2)以某项关键技术为轴线相关产业聚集的产业链 • 如航天工业产业链、计算机产业链、信息技术产业链等,多 形成于掌握该项关键技术的科技中心,如美国的硅谷、北京 的中关村等,被称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4、产业链的基本类型 • 3)以产品的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为主要素的产业链 • 如电视机产业链、发电设备产业链、旅游产业链等,在该 类产业链的形成过程中,产品的生产和服务具有十分重要 的地位和关键作用; • 4)以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为主要素的产业链 • 如服装工业产业链、食品工业产业链、建材工业产业链等 ,这类产业链是以各种各样的大型专业市场为核心,其生 产利润和价值主要为市场聚集地所得。
一、经济学基础理论知识 5、产业链的形成
产业链的形成首先是由社会分工 引起的,在交易机制的作用下不 断引起产业链组织的深化。在图 中,C1、C2、C3表示社会分工的 程度,其中,C3C2C1表示社会 分工程度的不断加深;A1、A2、 A3表示市场交易的程度, A3A2A1表示市场交易程度的不 断加深;B1、B2、B3表示产业链 的发展程度,其中,B3B2B1表 示产业链条的不断延伸和产业链 形式的日益复杂化。
一、产业链基础理论知识 4、产业链的形成
产业链形成的内在规律是:从供需链内部的需求链和技术链的对接开始,引起产业链的载 体——企业链的有效对接并形成一定的空间布局。
一、经济学基础理论知识 4、产业链的形成
对接层次 对接内容 价值链和企业链 价值链和供需链 价值链和空间链 企业链和需求链 企业链和技术链 企业链和供应链 对接具体内容 对接核心
头部层次(宏观)——对接 的导向: 价值链和其他三个维度的 对接
产品 技术标准 生产要素 配套半径
第二层次(中观)——对接 的主体部分:企业链和供 需链、空间链的对接
企业链和空间链 第三层次(微观)——对接 的基础: 各维度内部的对接 供需链中的对接 企业链中的对接 空间链中的对接
需求链和技术链 分工和交易、市场竞争 结构 区域经济
市场交易式产业链指产业链中的企业之间是 完全的市场交易关系。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地 位平等。靠供需链组成有机的链条。
优点:整个产业链中不存在垄断利润的节点 ,企业生产不会受制于某些厂商。
缺点:产业链中的商品迂回程度较低,供需 链中的技术链较短;过于“独立”式的生产 不利于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不利于社会 分工的发展和整体产业链价值的蕞大化;产 品生产受市场环境的影响大。
纵向一体化式产业链指核心企业通过向产业 链上游和下游的纵向一体化扩张而形成的产 业链。
产业链中的企业同属于一个企业集团或总公 司,有着产权的关系纽带。总公司或集团公 司通过控股或自建等方式对其他企业保持着 强有力的控制。它是一种在产业链内部进行 “自给自足”的模式。 用集团内部的计划代替市场交易,从而使生 产更加稳定;但是,企业集团内部管理的难 度加大.不利于产业链整体效率的提高。
准市场式产业链指核心企业或龙头企业通过 虚拟、OEM、ODM、特许经营连锁、外包、战 略联盟、租赁等既非市场交易又非产权控制 的形式.以及处在自己上游或下游的企业形 成的一种既非完全市场交易又非企业集团内 部关系的产业链。
这种模式往往存在于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社 会分工和专业化水平非常高的情况之下。
由于“关系型契约”不像产权纽带一样稳固 .对核心企业控制链条的能力要求很高。
混合式产业链是指含有市场交易式、纵向一 体化式、准市场式这三种产业链模式中的二 种或三种的结合模式。这种模式是现实中蕞 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它是指在同一条产业链 中的某一部分是一种产业链模式,而另外一 部分又是另外一种产业链模式。
它是技术链比较成熟情况下的企业链对接方 式;由于生产的灵活性,能适应消费者日益 多样化的需求;能够较好地实现产业价值; 行业调控也具有复杂性。
二、波特和产业价值链理论 1、产业价值链的概念 • 价值链概念是由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1985年在《竞争优势》(Competitive Advantage) 一书中提出的。
• 按照迈克尔·波特的逻辑,每个企业都处在产业链中的某 一环节,一个企业要赢得和维持竞争优势不仅取决于其内 部价值链,而且还取决于在一个更大的价值系统(即产业价 值链)中,一个企业的价值链同其供应商、销售商以及顾客 价值链之间的联接。企业间的这种价值链关系,称之为产 业价值链(industrial value chain)。
二、波特和产业价值链理论 2、产业价值链的效应 (1)链式效应 • 产业需要完整价值链,而一个完整的产业价值链包括原材 料加工、中问产品生产、制成品组装、销售、服务等多个 环节,实现供给、生产、销售、服务的功能,从而保证该 产业价值链中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畅通,进而 实现互补、互动、双赢。 • 链式效应不但会发生在某一个产业价值链当中,而且不同 产业价值链的上下游企业之问也会有这样的链式效应。
二、波特和产业价值链理论 2、产业价值链的效应 (2)集群效应 • 在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的领域中,关联度较高的众多企 业及其相关支撑机构在地理空间上就产生了企业在某一产 业价值链上集聚的现象。 • 这种产业价值链上企业的集聚向上延伸到原材料及配套服 务的供应商;向下延伸到产品的营销网络和顾客;横向扩 张到互补产品的生产商及通过技能、技术或由共同投人品 联系起来的相关企业,同时集群内还包括政府和多功能公 共机构的参与。 • 集群内企业间是通过长期形成的非契约“信任与合作”维 系的,在面对外来竞争时,使其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
零售 投资者 文化和创意 支持代理商 批发和分销 当地政府 商业支持机构 专业制造支持
【美】安迪•普拉特:价值链视角下的创意产业生态网络图
©2022Baidu由百度智能云提供计算服务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