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助力重构产业链供应链发展格局
编者按: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质量强国建设纲要》。“质量强国”是对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要求和目标。当前及今后一个较长时期,我国将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并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因此更要有效增强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的稳定性,着力重构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发展格局,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竞争力。
《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发力产业链供应链
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对于中国制造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质量强国”,是对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要求和目标。按照要求,到2025年,质量整体水平进一步全面提高,中国品牌影响力稳步提升。未来,增强质量发展创新动能,集中实施一批产业链供应链质量攻关项目,突破一批重大标志性质量技术和装备。
同时,提升产业集群质量引领力,培育形成一批技术质量优势突出、产业链融通发展的产业集群。
不仅在供给端保障质量,《纲要》也从需求端发力,按照要求,要强化质量发展利民惠民,促进定制、体验、智能、时尚等新型消费提质扩容,满足多样化、多层级消费需求。“产业链供应链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推动产业链供应链持续健康发展过程中,需要加强政府服务,支持重点地区、重点领域先行做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和安全发展的改革探索。”浙江大学城市学院钱塘特聘教授倪建伟表示。
事实上,在此次《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发布前,我国就推动质量强国建设已筹谋多年。
早在2012年,国务院就印发了《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首次提出建设质量强国;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提高质量标准,加强全面质量管理;2017年9月,国务院印发指导意见,对开展质量提升行动作出全面部署;2022年8月,二十大报告中再次明确,要“加快建设质量强国”。
此次,产业链被放到了重要位置上。《纲要》提出,经济发展质量效益要明显提升;产业质量竞争力持续增强,建成一批具有引领力的质量卓越产业集群;产品、工程、服务质量水平显著提升,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94%;品牌建设取得更大进展,并形成一大批质量过硬、优势明显的中国品牌;质量基础设施更加现代高效;质量治理体系更加完善。
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强调,要“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着力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在行业内人看来,当前及今后一个较长时期,我国将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并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对此,要充分保障国内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要有效增强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的稳定性,着力重构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发展格局,打造循环体系,培育跨区域互补协作新动能;同时,完善区域产业链供应链政策治理体系,加强区域产业政策之间的协调与稳定,合理调控空间布局;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各个环节的有效衔接,推进全链条网络资源的流动。”倪建伟表示。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战略政策室主任盛朝迅也表示,应合理调控制造业内部产业结构,重视制造业创新链分类及协同发展;同时,重视和提升创新链安全,一方面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一方面补齐基础研究短板;完善全链条创新激励机制,增强全链条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搭建“三链”融通创新平台,增加创新要素投入,促进创新发展。
他建议,围绕产业链,应在事关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的基础核心领域进行技术研发项目前瞻布局,利用科技创新解决产业发展面临的关键技术问题,依托创新链促进产业链升级,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链创新高地。同时,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发挥产业链带动创新成果工程化和落地应用作用,使产业链成为创新链落地生根的载体。
此外,应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基础能力再造,加强配套企业间的业务协作与资源供给保障,扶持中小企业在“专精特新”细分领域不断做强做优,实现“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数量和质量的新突破。
此次《纲要》指出,要提高生产服务专业化水平,统筹推进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科创金融、供应链金融发展,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质量升级的精准性和可及性。积极发展多式联运、智慧物流、供应链物流,提升冷链物流服务质量,优化国际物流通道。规范发展网上销售、直播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海外仓等外贸新业态。
推动工业品质量迈向中高端,强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售后服务全过程质量控制。完善重大工程设备监理制度,保障重大设备质量安全与投资效益。并实施质量可靠性提升计划,提高机械、电子、汽车等产品及其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可靠性水平。
同时,《纲要》指出,推进质量治理现代化,健全质量政策制度,健全覆盖质量、标准、品牌、专利等要素的融资增信体系,强化对质量改进、技术改造、设备更新的金融服务供给,加大对中小微企业质量创新的金融扶持力度。
不仅是从供给端推进质量发展。在需求端,要优化消费品供给品类,加快升级消费品质量标准,推动消费品质量从生产端符合型向消费端适配型转变,促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在具体举措方面,《纲要》明确,完善品牌培育发展机制,开展中国品牌创建行动,打造中国精品和“百年老店”。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居民消费不断升级。增加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不断提升国内供给质量水平,才能推动供需在更高水平上实现良性循环,让消费市场的潜力更加充分地释放出来。
同时,加快传统消费品迭代创新,推广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推动基于材料选配、工艺美学、用户体验的产品质量变革。加强产品前瞻性功能研发,扩大优质新型消费品供给,推行高端品质认证,以创新供给引领消费需求。
面对新变局、新挑战,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形成具有自主可控、稳定畅通、安全可靠、抗击能力的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不掉链子,事关经济发展大局。要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切实保障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同时深化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让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各国人民。
我国拥有世界上蕞完整的工业体系,22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居全球头部,是全球工业门类蕞齐全的国家之一,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参与者与维护者。2022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6%;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40.2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达到33.5万亿元,均居世界首位。
众所周知,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的强盛和民族的繁荣。
工信部部长金壮龙表示,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制造业已形成完备产业体系,制造业规模占全球比重约30%,连续13年位居世界首位,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研究员黄永富看来,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完备的产业链使得我国“世界工厂”地位无法撼动,也进一步夯实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确保了国家发展安全,蕴含着强大的抗压韧性和充足的内生动力。
2022年4月应对疫情冲击时,我国搭建汽车产业链供应链协调平台,建立汽车企业零部件库存“红灯”预警机制等,逐一推动解决企业反映的问题,保障产业链稳定运行。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士华介绍,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汽车行业持续保持恢复增长态势。2022年,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702.1万辆和2686.4万辆,同比增长3.4%和2.1%。其中,新能源汽车全年销量超680万辆,市场占有率提升至25.6%,逐步进入全面市场化拓展期。
“相关配套政策措施的实施,将会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和消费活力,加之新的一年芯片供应短缺等问题有望得到较大缓解,预计2023年汽车市场将继续呈现稳中向好发展态势。”陈士华说。
这是我国产业发展韧性强的一个缩影。2022年以来,各地各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新政策新举措。一方面,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循环畅通,夯实“稳”的基础。另一方面,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核心竞争力,增强“进”的动力。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负责人陶青介绍,我国聚焦产业链供应链的堵点卡点,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和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快重要基础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突破,推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2022年以来,我国制造业总体保持安全稳定运转,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进一步增强。”陶青说。
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大国经济循环畅通的关键,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础。
专家指出,在看到我国已具备坚实的产业链基础的同时,也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大而不强”“全而不精”“韧中有脆”,产业链供应链局部梗阻和关键环节“卡脖子”问题突出。关键核心技术有待突破,产业链地区同质化竞争突出,高品质、高复杂性、高附加值产品供给能力不足等。
对此,2022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找准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薄弱环节,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攻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确保国民经济循环畅通。
金壮龙表示,今后将锻长板、补短板、强基础,全面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提高重点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深入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韩文秀表示,面对遏制打压、“脱钩断链”的行为,要充分发挥我国拥有世界上蕞完整的产业体系和潜力蕞大的内需市场的优势,坚持底线思维、极限思维,切实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正在加快调整,我们要抓住新机遇,勇于开辟新领域、制胜新赛道。”韩文秀说,要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补上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弱项,坚持以我为主实施宏观政策,保持经济平稳健康运行,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为什么必须要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如何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对此,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础。一般而言,大国经济的特征是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内外需市场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内外需市场的良性循环取决于一国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安全程度。在当前国际形势充满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的背景下,我国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对产业链供应链各环节维持稳定、防止断裂和缺失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要依托强大国内市场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形成对全球资源要素的强大吸引力、在激烈国际竞争中的强大竞争力和在全球资源配置中的强大推动力;另一方面,也要重视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改善我国生产要素质量和配置水平。要通过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增强我国出口产品和服务竞争力,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我国产业链供应链脆弱问题仍较为突出,必须多措并举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要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把产业链关键环节留在国内;加快构建富有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提升关键产品产量,通过补链、延链等,确保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竞争力和稳定性;打造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产业链,在开放合作中形成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的产业链,助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是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的关键一环。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与国家安全紧密相关。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产业综合竞争力,必须在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命脉的重点产业领域形成完整而有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是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安全性的长远举措。我们要利用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改造,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为提升数字化时代的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安全性创造良好条件。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李卫:
对关键技术的掌握是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内在核心,应充分发挥我国体制和市场优势,依靠科技创新,从源头增强产业链韧性。
一是以科技龙头企业为依托,着力推进“强链”。建议鼓励培育一批在全球高端产业链网络中扎根很深、覆盖面广的各产业链核心科技节点企业(如钢铁领域的宝武、通信领域的华为等)。二是以卡脖子技术为核心,进行高效“补链”。建议一方面要整合现有科技资源,发挥科研型企业、科研院所、大学高校各自优势,避免各科研机构低水平重复建设,尤其是要发挥国有科技型企业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作用;另一方面要鼓励各领域专业科技人员潜心研究关键共性技术、“卡脖子”技术等底层问题,提升科技创新链的效能。三是以高附加值为目标,大力支持“延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是走出“微笑曲线”底部的重要方法,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四是以加强合作为要务,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建议增强区域合作伙伴间战略互信与高效联动,保障产业链外循环多路径供给。灵活地运用“两手对两手”策略,提高我们产业链的控制力。
借力数字化加速提升山东省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
数字经济时代,数字作为关键要素正成为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的重要力量。通过数字化转型升级促进数字技术与工业实体的深度融合,不断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向纵深发展,将有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助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日召开的山东省加力提速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要加力转型升级,提升产业能级水平。其中山东省确定的11条标志性产业链是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各“链长”要发挥好统筹协调作用,做好强链补链稳链工作,决不能“掉链子”。
作为山东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链主”企业,浪潮集团充分发挥龙头引领作用,强化应用创新研发能力,牵引上下游企业精准建链、补链、延链、强链,切实提升产业链的完整性和供应链的稳定性,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共同发展。
同时,浪潮还基于边缘计算、供应链协同、物联网、工业软件等数字技术,赋能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
未来,浪潮将持续利用数字技术优势,积极助力工业企业产业链供应链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发展能力和竞争力,推动山东省不断开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文 / 现代物流报全媒体记者 孙辉 李丹 综合报道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