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湾财社发布《湾区新实业趋势报告》解锁“智造”密码
培育新动能,壮大新实业。9月22日,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指导,南方都市报社、N视频主办,南都湾财社承办的“大湾区·大智造”2022粤港澳大湾区新实业峰会暨南都湾财社揭牌仪式(以下简称“峰会”),在深圳华侨城大厦举办。
本场“湾区智造”的年度盛会亮点纷呈。深圳市领导、中科院院士等政界、学界大咖莅临现场,分享大湾区制造行业前瞻;更有来自华为、中兴通讯、深创投等产业界、资本界大咖,从智能制造、科技、金融赋能等角度出发,探讨“湾区智造”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峰会正式发布《2022粤港澳大湾区新实业趋势报告》(简称《2022湾区新实业报告》。当前,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背景下,大湾区要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制造业转型升级也迎来新拐点。其特征便是夯实基础科研能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向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制造迈进,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去年12月,南都湾财社以“新实业”率先破题,启动了湾区新实业深调研,联合产学研资各界组建了湾区新实业调研团,历时大半年,深度走访调研了大湾区新能源、新材料、电动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前期走访调研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撰写了这份《2022湾区新实业报告》。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制造业桥头堡、排头兵
1978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打开,一批“三来一补”企业犹如潮水般涌入中国内地,珠三角便是蕞早的主要登陆地。尤其是以广深为中心,“世界工厂”迅速成形,成为我国制造业的重地。
时空斗转,产业变迁。40多年大浪淘沙,珠三角地区的制造业从“三来一补”起步,拾阶而上,历经传统制造、精密制造、智能制造三个阶段。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背景下,大湾区要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制造业转型升级也迎来新拐点。
改革开放以来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大湾区始终是我国制造业的桥头堡、排头兵,既有政策的先发优势,又有大湾区地缘相近、人文相亲的区位优势,40多年来,产业升级爬坡过坎,步履不停,打下了坚实的产业基础,不断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上方迈进。
站在广东省的层面来看,《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广东全省制造强省建设迈上重要台阶,制造业整体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成为全球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典范。
广东是我国的经济大省,更是我国制造业的“排头兵”,总体规模大、产业类型多、技术含量高。近年来,广东更是聚焦二十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从制造业大省到制造业强省的历史性转变。同时,广东积极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培育新动能。2021年,广东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达到5.9万亿元,增加值连续5年居全国首位,占GDP比重达47.5%,累计推动超2.25万家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带动65万家中小企业“上云用云”。
今天的大湾区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重地,更是是数字经济的主阵地,新技术、新制造、新经济在这片热土充分涌流。
针对“湾区智造”的高质量发展,《2022湾区新实业报告》系统梳理了大湾区制造业转型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问题,并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2022湾区新实业报告》认为,当前的大环境对于大湾区制造业的发展可谓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是新时代背景下,大湾区建设带来前所未有的新机遇。“9+2”城市群的互补协调性强,具备协同创新的优势;另一方面,我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面临着发达国家“高端回流”和发展中国家“中低端分流”的双向挤压。同时,湾区制造仍面临土地、劳动力、基础科研能力、产业结构单一等挑战。
南都·湾区新实业深调研启动以来,调研团先后调研了、、电动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现了一批优秀的新实业企业,引发了产学研资各界的广泛关注。同时也在持续聚合产学研资等多方力量,助力湾区实业的高质量发展,助力新实业企业、产业成长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新增长极。
通过调研走访比亚迪、捷佳伟创等新能源企业,调研团发现,在“双碳”目标的驱动下,在中国自己的低碳发展道路上,新能源汽车正在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轨道交通、能源结构、智能制造等领域的裂变,推动产业的变革。
而调研团通过走访深圳市昊岳科技有限公司和北京理工大学深圳汽车研究院,了解在智能网联汽车时代,深圳如何把握百年汽车工业史上弯道超车的机遇,洞察“智能车”背后的产业风向。
随着5G、AI、云计算、物联网、“三电”等技术的深入发展,传统汽车加速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简称“四化”)的方向转型,智能网联汽车正加速驶入大众的视野,“四化”变革正催生万亿市场。
在调研企业哈深智材、光华伟业等新材料企业,一枚小小的RFID电子芯片标签正撬动起数千亿规模的市场;光华伟业借助生物降解材料打造“绿色循环”经济,解锁3D打印新机遇,未来“3D+千行百业”有望成为万亿级市场。
攻关“卡脖子”技术强化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在《2022湾区新实业报告》中,发现和挖掘了一些充满潜力的新实业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并针对行业发展的痛点和难点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探寻“湾区智造”高质量发展之路,《2022湾区新实业报告》指出了大湾区制造业面临的一些共性问题,比如一是部分产业如新能源、半导体、生物医药,集群效应较弱,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有待提升;二是产业空间形态单一,以写字楼居多,缺乏专业园区、中试基地;三是土地、人力成本居高不下,湾区制造面临“产业外迁”风险;四是部分产业仍面临“卡脖子”难题,但国内产业链供应链整体协同创新能力不足,国产替代缺乏信任,面临挑战;五是对比京津冀、长三角一带,湾区科研力量比较薄弱,原始创新能力不足。
面临问题挑战,各方努力破局。《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广东全省制造强省建设迈上重要台阶,制造业整体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成为全球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典范。
深圳今年以来发布了《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超过1.5万亿元。深圳科创委、深圳发改委、深圳工信局三部门还联合发布了《深圳市培育发展未来产业行动计划(2022-2025年)》,深圳规划布局“20大战略性新兴产业+8大未来产业”的产业集群。这背后都是强链补链和强化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举措。
《2022湾区新实业报告》也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举措。一是攻关“卡脖子”技术补短板。建议举措包括建设大湾区技术创新中心,高水平建设和运行一批创新平台,加快创新要素整合,提升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大考核引导支持力度;加大资本支持力度和科技金融融合力度;优化提升科技服务水平,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探索实施科技项目“一站式”服务模式,专门设立并畅通针对企业的科研项目立项、验收、各类创新平台审核认定、科技型企业资格认定、“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培育认定等各项工作渠道。支持企业公平、合理地享大湾区关于科技创新企业、平台、人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对于强化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2022湾区新实业报告》建议:一是强化要素保障,采取“一链一策”“一业一策”“一企一策”,帮助企业、项目协调解决融资、用地、用工、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和力量为企业纾难解困,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二是提升产业链关键技术创新力,针对现有先进制造业核心领域的关键产业链缺失环节和薄弱环节,重点开展“补链、强链”工程,全面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性和自主性;三是加强产业链招商,围绕大湾区产业链发展战略,进一步研究梳理产业链的缺失环节、薄弱环节,策划生成一批产业链上下游建链补链强链的大项目、好项目,做深做细做实项目前期工作,瞄准产业链配套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四是落实优惠减免政策;五是建立优化调度推进机制。
此外,《2022湾区新实业报告》还对提升专业园区供给与产业集聚、推动分工协作的产业网络体系建设、加强集群企业的专业化服务机构建设、建立优化销售流通网络服务、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展望未来,《2022湾区新实业报告》联动产学研资各界,对湾区制造做出了六大趋势预判,这些趋势包括当下正在兴起的数字化浪潮,以及在“双碳”背景下的低碳化趋势等等,希望能够给产业发展更多启发。
在面向数字经济时代的全球竞争中,依托数字技术发展更高水平、更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已经成为各国家各城市的发展共识。我国已发布《“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从顶层推动全国制造业数字化发展。大湾区数字经济发展全国领先,并且拥有完整而先进的制造业体系,在制造业数字化方面具有较大的领先发展优势。
2021年,广东省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达5.9万亿元,占GDP比重约为47.5%(远高于全国比例39.8%),连续5年居全国首位。2021年7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广东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2021-2025年)》和《广东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若干政策措施》,加快大湾区数字化发展步伐。
广东作为制造业大省,制造业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的比例超过50%,是蕞重要的能源消费领域。制造业的低碳发展成为广东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点领域。2022年9月16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布《广东省“十四五”节能减排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4.0%,通过实施节能降碳行动,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炼油、乙烯、烧碱、陶瓷等重点行业产能和数据中心达到能效标杆水平的比例超过30%。
广东省逐步建立支撑制造业节能降耗绿色发展的标准体系。对制造业中产品标准和不符合绿色低碳要求的标准进行了清理,废止近800项地方标准。同时,加大制造业节能降耗标准的制修订力度,为制造业节能降耗绿色发展提供标准引领和支撑。广东严格落实能耗“双控”制度,总体完成国家下达“十三五”的能耗强度下降17%,碳强度下降20.5%的目标,全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碳排放强度位于全国领先水平。
大湾区的优势制造产业,如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都是“长产业链”产业,即需要通过产业链互补形成完整的跨区域产业集群,而非在一个城市或者一个园区把整个产业链全部完整。比如,2021年工信部2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优胜者名单中,深广高端医疗器械集群、广佛惠超高清视频和智能家电集群、广深佛莞智能装备集群等6个大湾区先进制造集群入选,充分表明大湾区制造业集群化发展趋势。
2020年11月,广东印发《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培育若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并逐一制定了二十个战略性产业集群的行动计划(2021-2025年),正是希望通过全省统筹资源布局,提升制造业集群发展水平。
典型的案例有,华为将终端制造布局在东莞松山湖,将部分电池制造布局在中山等城市。未来,通过在大湾区内多个城市协同布局产业链,共同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是大湾区制造业的发展趋势。
随着价值中心开始向服务环节转移,制造业商业模式正由生产型制造转向服务型制造,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和营销维护等产业链各环节加大服务要素的投入比重。
企业提高数字化、网络化水平,加强、5G等信息网络技术在智能服务等方面的应用,就意味着制造企业网络协同设计、定制化服务、智慧供应链管理水平的提高。大力发展以数字化为支撑的服务型制造,已经成为大湾区制造业发展的一大趋势,也是大湾区制造产业迈向全球价值中高端的必要之路。
经过几十年发展,大湾区制造业中低端环节正逐步转移至周边区域甚至是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特别是深圳、广州、东莞等制造业强市,典型的如纺织、五金制造、模具等产业。相较于整体外迁,越来越多的企业倾向于选择部分外迁,跨区域多地布局。部分外迁企业的比例超过一半,多于整体外迁企业的数量。企业将生产环节外迁,也体现了大湾区企业在全国及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日渐提升,同时通过生产环节转移,提升大湾区制造环节迈向高端。
制造业高端化的另一个表现是科技含量的提升。比如,大湾区各市政府近年来大力培育发展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全力支持国家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建设,正是致力于全面提升制造与科技融合发展,提升制造业科技含量与水平,提升综合竞争能力。
2019年9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出台的《关于促进制造业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的实施意见》指出,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生产,丰富产品种类,满足差异化消费需求;同年年11月,国家发改委等15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其中要求推广柔性化定制。
未来,大湾区制造业的智能转型,柔性化也是发展方向之一。制造业柔性化,即配合着无人化的智慧生产线,将前端设计研发、开模、供应链管理等流程,以标准化的方式执行,实现以标品满足定制多元化的需求,体现在生产制造环节,降低了刚性成本(开模、设计等),无论生产出货量多少,都能及时对客户响应,且提升了对上游供应商的掌控力。这既是为了适应越来越多元化的客户需求,也能实现产业链的可预见与可持续。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