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燃动力20年口述历史【7】上燃动力总经理、未势能源副总裁张焰峰
策划|上海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促进中心、能镜
时光再次回到2021年12月14日18:45分,「上燃动力20周年」的灯光字样,同时出现在上海陆家嘴、上燃大厦和纽约时代广场。
是的,这家命运起伏的老牌氢燃料电池系统集成商,在氢能回春的那个冬日,以穿越时空的闪烁灯光,向左,打望它过去不平凡的20年,向右,又照见它的新生。
一个时代、群英与个体共同塑造的故事在不断闪回,激情燃烧的岁月、缀满光环的过往、跌宕起伏的命运与重获新生的希望,一同在20年庆典的这一天聚集、碰撞、绽放。
这场纪念活动的幕后推手,就是「上燃动力20年口述历史」的蕞后一位讲述者,上燃动力总经理、未势能源副总裁、上海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促进中心主任张焰峰。
2021年11月起,上海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促进中心和能镜围绕上燃动力20年,一同寻访其间的关键人物,推出【上燃动力20年口述历史】,分别从政府、科研、整车厂、关键零部件以及新起点等不同视角,讲述上燃动力令人无法忽视的往事。
这段历史不仅属于上海和上燃动力,更是中国氢能产业20年的一个缩影,一扇窗户,每一个在起伏和幽暗中坚持的氢能人,都能从中看到自己,看到身边的同行人。
作为国内燃料电池领域自主培养的较早一批人才,张焰峰在过去近20年中,职业生涯始终与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缠绕,燃料电池领域起起伏伏,张焰峰却兀自往深处扎根,始终在一线耕耘为傲,故当氢风渐盛之时,以对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的独到见解,和服务氢能产业发展的公心,引起大家的关注。
上海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促进中心主任、上海长三角氢能科技研究院院长、上燃动力总经理、未势能源副总裁——这些先后而至的角色,既是大家对她能力和视野的肯定,也把她与传奇公司的命运连接在一起。
透过她的讲述,我们可以清晰看到重获新生的上燃动力,如何在能源革命和双碳的背景下,重新思索自己的定位与使命;以及中国一代代知识分子,如何自觉不自觉地将个人命运和时代产生深度关联,如何将他们的专业能力奉献于家国情怀,以个人微小的呼声,参与一场能源的新讨论,推动一个产业的萌芽崛起。
为了方便大家阅读,我们按小标题做了文章索引,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算起来,我的学业和职业生涯曲线,与中国氢能事业发展的20年,几乎是一路重合,蜿蜒向前的。
2004年,中国氢燃料电池头部波科研潮初起,上燃动力超越系列燃料电池轿车已经做到第三代,但「燃料电池」四个字在百度搜索的结果依然不超过3页,这仿佛带有某种隐喻——它是一个需要耐得住寂寞的领域。
这一年,我博士毕业,我的博士论文研究方向「低铂催化剂」多年都是冷门,并不为圈外朋友了解。但作为燃料电池专业科班生,自此,便在这个行业扎下根来。
此后多年,行业起起伏伏,但无论是做工程师、管理岗,还是为探索商业化路径方法,推动商业项目落地服务,抑或在产业发展的新路口,与传奇公司上燃动力产生交集,我的命运始终与氢相连,从未分开。
2005年6月,作为广东省氢能产业发展调研组成员之一,我作为车厂代表,参加了广东省科技厅代表团,赴加拿大考察氢能产业。
当时报名出访的公司,有电池厂代表——当时还叫东莞新能源的宁德时代、在氢能领域已经开始投入的比亚迪,零配件厂代表——刚开始做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部件的潮州三环,科研代表——华南理工大学的廖世军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李伟善教授,以及准备转向电驱动的大长江集团等,可以说,几乎涵盖了当时广东氢能产学研的方方面面。
我们从加拿大的西海岸飞至东海岸,参观了加拿大巴拉德、绿光公司等完整的生产线,在加拿大工业署支持下,造访了加拿大燃料电池创新研究所、多伦多大学等多个研究机构。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一次建立认知的重要考察,在随同前辈指导下,我头部次对氢能产业生态的长度和广度,有了直观感受,它自此根植在心,成为对行业认知的底层逻辑。
调研组也达成共识——中国燃料电池技术在21世纪初,只有约10家高校、3-5间公司参与,当时是点状试制状态,无法在关键部件上形成完整产业链,中国氢能产业发展,尚没有全面办法启动,只能在技术上继续跟踪研究。
当时,在加拿大燃料电池创新研究所工作的两位华人教授——王海江和张久俊,后来,都在燃料电池关键研究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名列加拿大工程院院士,也进入世界氢能产业的「名人堂」。
2015年之后,两位院士相继回国,分别受聘于南方科技大学与上海大学,至今仍勤耕不辍,躬行于推动中国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化发展的一线。
从那次加拿大之行到现在,18年过去了,中国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已经今非昔比——
当时产业链上的参与者,掰着手指都能数得过来,现在则活跃着6000多家公司,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发动机技术,已经成为车厂未来战略必备,公告车型达几百个,彰显中国燃电研究实力的同时,也使日韩著名车企意识到氢燃电商用车的蕞佳市场已在中国初具规模;
汽车厂家纷纷宣布它们的新能源战略,部件80%~90%都可以国产化,核心关键材料也正在国产化的路上;
今年3月,国家发改委发布《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 年)》,氢终于从之前的燃料视野里解放出来,被以能源角度定义。
这是一个标志性事件,那条长而广的氢能产业链,在政策端和市场侧的双轮驱动下,真正开始驶入历史发展机遇期。
说氢能产业链真正迎来它的曙光,是因为从2000年,伴随国家「863」电动汽车计划启动和「三纵三横」路线年里,中国氢燃料电池产业一直波澜不断,但从未有哪一次像今天这样面临全方位的发展机遇。
上燃动力是它过去20年跌宕起伏蕞鲜活的缩影和注脚。(上海同济大学余卓平:光环、火种和站在新世界入口)
2008年、2010年,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将上燃动力和中国氢燃料电池行业推向高光时刻;这期间,我完成了中山大学博士后的研究工作,又去澳大利亚完成了访问学者,在催化剂材料的研究能力之外,又解锁了燃料电池另一种关键材料——质子交换膜的制备优化能力。
2010年之后,行业急转而下跌入低谷,我跟随几家公司在大势里几经起伏,但根扎在那里、心若无旁骛,再多磨难,反而成了增加阅历、扩宽能力的恩赐。
2016年,氢能产业渐渐回暖,一些公司开始新的布局。
这年3月,我以「盐城市515引进人才」、「江苏省双创人才」的身份进入江苏奥新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支持已经成为联合国计划发展署(UNDP)燃料电池汽车第三批示范城市的盐城,发展氢能产业示范项目。
2021年6月底,经历数月熬夜加班,见证了奥新公司获得国内第4张燃料电池商用车生产牌照;2017、2018年,又先后参与了科技部 「长寿命燃料电池发动机研发」「典型区域多种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运行研究」等国家重大专项,为上海邮政提供了28辆物流车……这些基层工作历练,促使我能跳出产品看产业,积累了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
2018年春天,同济大学教授余卓平教授牵头成立的「上海智能新能源汽车科创功能平台」正式成立,我荣幸加入这个团队,参与了联合国计划发展署(UNDP)上海燃料电池汽车的监控研究工作。
余老师在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域德高望重,曾任同济大学汽车学院院长,国家燃料电池汽车及动力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也曾任上燃动力董事长、上海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促进中心(下简称促进中心)主任。
在科创平台的三年,众位前辈倾情指导下,我的工作角色又一次蜕变,成为促进中心的主任,也逐渐明了自己的心性,以全力推动氢能产业发展为职业方向。
2007年,时任同济大学校长万钢,召集同济大学、上汽集团、上海华谊、壳牌中国、大众汽车和通用汽车,共同出资成立上海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促进中心,这是中国蕞早从事氢燃料电池汽车促进工作的社会服务机构。
促进中心成立的主要目的,是组织加速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的活动和国内外合作交流,研究政策法规,提供建议、咨询,架起政府和企业沟通的桥梁,中心的历任理事长和主任,如余卓平老师、干频总、贡俊总等,都具有推动产业发展的卓越眼光,和服务行业的大公无私精神。
但行业始终蛰伏、春天似乎遥遥无期,直到2018年春天,李克强总理在日本视察丰田后,新一届政府释放了积极的信号,如同奥运火炬,瞬间引燃了氢能产业这颗明星,促进中心作为国内蕞早氢能智库,也迎来了络绎不绝的访问者。
三年来,促进中心理事规模扩大了近三倍,几乎聚集齐长三角的氢能独角兽,每次召开理事会都能成为行业焦点;除了完成上海本地的众多政府咨询项目,也开始向广东、辽宁、吉林、河北等地输出氢能产业发展的经验建议。
服务产业的过程,使我深切理解了医生父亲的工作——既要专业精湛、又要能与咨询者共情,千人千方,而不是一方千人。
上海作为氢能产业的策源地之一,发展至今,都是深深围绕汽车产业。可是来促进中心咨询的很多地方,制造业尚不发达、遑论汽车产业;一味大干快上燃电汽车,只会产生南阳水氢车那样的闹剧,这迫使我为他们思索其他出路。
机缘巧合,与国内氢医学、氢农业的开创者们结缘,理解了面向未来的氢经济,应该包含氢农业、氢工业、氢医学这样的头部产业到第三产业,规划并参与推动了这些更广义的氢产业,同时发起创建了「上海长三角氢能科技研究院」。
2020年以后,氢作为能源的呼声越来越高、中国碳交易也终于上线,考虑氢能产业不能一味指望政府补贴支持,那么与碳交易的结合应该是强强联手,于是我们又率先在国内提出发展氢交易,积极发展碳氢交易耦合研究,并成功写入地方规划。
这样专心致志一山一山翻越中,服务上燃动力的机缘成熟了,并正在暗中慢慢靠近。
燃料电池产业进入低谷之后,上燃动力股东几经转换,处于蛰伏期,但大量数据、运营能力、技术人才都积淀下来,直到与长城汽车相遇,重新激起了生命力。(未势能源张天羽:长征、重生和一场远见者与坚守者的相逢)。
2018年8月,长城控股收购上燃动力,并以上燃动力现有产业园一期工程为基础,将长城控股氢能产业总部落户嘉定氢能港,重点打造氢能产业链中燃料电池动力系统这一关键布局。
第二年4月,未势能源浮出水面,完成对上燃动力100%控股并增资至3.3亿,一家传奇公司,一个时代、群英与个体共同塑造的故事,自此翻开新一页,开始书写下一行。
2001年,上燃动力作为创新产物在上海诞生。(上海市科协副主席马兴发:想象力、创造力与20年前的体制创新),它起步于乘用车燃料电池系统的开发,后来又应用到大巴上,是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品类的创造者。
除了将电堆等关键零部件集成为发动机,它还推动电堆、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的自主研发,解决了诸多依赖进口的卡脖子问题,并积累了大量数据和运营经验。
算起来,它既是品类创造者,又是规则制定者,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的名字源于它,车载液氢零部件、关键阀门零部件、车载氢气系统等,也早已成为行业约定俗称的系统组成部分。
这其间,每一任技术总监、每一任领导,既是赛道开创者,又是躬行其中的一线工作人员,他们将才华、热情和理想倾注在这个产业里,都值得被记录,被尊敬。
✪ 上燃动力头部任董事长陈因达(左)、总经理万钢(右)
✪ 第二任董事长陈虹(左)、副董事长干频(右)
✪ 第三任董事长肖国普、第四任董事长万钢、第五任董事长陈小龙、第六任董事长余卓平(自左向右)
✪ 上燃动力并入长城体系后,头部任董事长张天羽(左)、现任总经理张焰峰(右)
在「汽车新四化」的趋势下,长城汽车很早就在锂电、智能驾驶、氢能等各个赛道布局,它对上燃动力的收购,以及未势能源的成立,表明其在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的商业布局正式迈出,并开始往成熟方向发展。
我一直认为,不能将长城收购上燃动力作为单一事件视之,事实上,这场收购对所有主机厂都具有启发意义——
在新四化发展的道路上,主机厂如何通过兼并重组的方式,将燃料电池系统等核心零部件纳入战略体系,以保持自己始终走在趋势潮头。
按照二八原则,主机厂只需控制20%的核心零部件,其他80%均可通过社会化、市场化采购去整合匹配,虽然不同汽车公司有不同战略,但氢能和燃电作为此轮能源革命的重要一环,车能融合又是大势所趋,对于尚无技术储备的主机厂,若能在产业链尚在构建和完善的5年内,坚定收购优质公司,形成自己独立开发的能力,将是非常具有战略意义的布局。
长城与上燃动力结缘,而我与上燃动力的缘分也在2021年夏天突然浮出水面——我被邀请加盟上燃,此时,距离上燃20年「生日大典」仅有3个月。
2021年12月14日,上燃动力成立20周年的纪念日,也是中国氢能产业自主发展的欢乐日。经过3个月的紧张筹备,我们在上海举办了「氢能廿年,燃动未来」为主题的氢能产业发展高端论坛,除了国内氢友,也邀请到美国、日本、欧洲等氢能先行国的代表,共商新形势下中国自主发展氢能的路径。
因为氢能产业的热度、上海氢能产业的影响力、以及中国氢友对这20年历程的珍惜,一时竟引起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国家级媒体关注。
虽是庆祝,但更让上燃动力在大家关切的眼光中,对未来又做了一次承诺。
这场发布会上,除了为燃料电池汽车应用规模化配套的「超越-神州200」发动机、诺德(NODS)云医生、70MPa多功能集成减压阀组「岩竹」系列产品外,上燃动力还与房地产、物流、钢铁、船舶等领域的多家知名企业确立合作并签约。
联合爱情地产打造国内首个社区热电联供项目;携手美锦能源、蚂蚁物流及氢车熟路探索零碳物流运输体系;与无锡蠡湖集团、大连海事大学共同开发「中国头部艘氢燃料电池游艇」等;与荣程钢铁共同签约致力于钢铁行业零碳绿色运输。
交通、船舶、建筑、航空……一个氢能全场景、全领域生态建设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氢燃料电池不只局限于交通领域,更是能源领域的应用,这一点,在上燃动力的描绘中,已成为行业共识。
✪ 2021年12月14日,上燃动力以一场思想论坛、新品发布和一系列签约仪式庆祝成立20周年,诸多与之有重要交集的人一同在现场纪念它的过往,并庆祝它的新生。
这些行动和思考背后,有一个深刻的背景——氢能已经得到国家管理者的关注,定位精准、方向正确,已不再是一个车厂的自说自话,从业者正积极推动其与中国丰富的可再生能源结合,成为解决能源自由化、与实现双碳目标的有力抓手。氢,不仅能撑起智能社会的供能需求,本身亦可实现能源的去中心化和智能化。
未势能源、上燃动力,就在这样的背景和新契机下,为构建氢能产业生态新的格局和更具市场竞争力的氢动力综合解决方案在努力。
作为品类创造者的上燃动力,除了在车用场景继续深耕,在完全自主国产化道路上引领行业进步之外,也给自己提出新的要求——希望能再次代表行业,对未来提出带有前瞻性的研判,成为全球氢电降碳的赋能者,同时,也为中国能源安全和自由贡献新的力量。
尽管氢能产业已经迎来史无前例的机遇期,但一个必须清醒看到的现实正横亘在眼前——国家补贴兑现的不确定性、即将到来的退坡、疫情叠加以及国际形势的多重影响,正在压缩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机遇窗口。
简单粗放的投资环境已经改变,所有产业人必须回归商业的本质——到底我们的氢能产品能为用户带来什么?一个真正的好产品好商业模式,一定首先能满足客户的真实需求,其次制造者才能得到市场正向激励。
如果国家和地方补贴如期退坡,我们到底站在什么地方?依然是受人尊敬的GDP和就业机会的创造者,或是成为好笑的裸泳者,可能结局已经在此刻我们的耕种里。
面对氢能产业未来的不确定性,两个问题显得格外重要——
一是如何制得优质、便宜、易得的绿氢。从能源的来源看,只有解决好资源问题,并且这个资源来自本土是绿色安全的,发展产业链的使用终端才有意义;
二是如何把绿氢应用在包括交通、建筑、工业等各个领域,解决好能源安全和降碳问题,才能为氢能产业从业者迎来持续的掌声。
在这个基础上,氢经济不能仅局限于工业,还需渗透金融和经济领域,穿透进医疗、健康、农业经济,尤其在困扰大家的民生和健康上,氢经济应该具有从头部产业到第三产业的全貌视角,才能为大家带来无限的想象力。
中国氢能产业已经走过了20多年,我几乎经历了它的每一次起伏,走过无数黑暗的隧道,终见它今天发出些亮光。现在,氢能逐渐走入上至国家管理者、下至街舞阿姨的视野,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期;很荣幸,我依然能在氢能行业这里或那里,为后来者铺些许坦途。
回望过往,看向未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乘坐空间大外观好看隔音效果好油耗低配置低车灯不好看性价比低内饰一般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