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平台——高原农牧业发展新“引擎”
在青海广袤的草原与田野,悄然而至的农牧科技变革正在重塑传统产业格局。从三江源头的生态牧场到河湟谷地的现代农业产业园,青海省农牧科技创新平台作为全省农牧领域科技发展的关键驱动力,以科技赋能传统产业,破解高寒生态制约,助推高原农牧业转型升级,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双赢的新路径。
由青海自主培育的杂交油菜青杂12号、青稞昆仑15号连续两年入选全国粮油生产主导品种,青杂15号在全国春油菜品种试验中,产量排名头部。青薯9号马铃薯单产超过5000公斤,2022年全国推广面积达到604万亩(1亩≈0.0667公顷),排名全国头部。优化牦牛种群结构和生产性能,牦牛人工授精授配率达到60%以上。多胎藏羊品种选育技术研究与示范取得阶段性成果,高效养殖技术示范与推广等,制定推广应用全膜马铃薯栽培技术、油菜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等80多项关键技术模式,对产业发展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
目前,全省农牧业科技创新平台有效整合了人才、技术等核心要素,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基层农机推广体系实现了有效对接,科研成果更多投向农业生产一线,农牧民在生产中遇到的各种难题也能找到解决方案,农牧业科技创新三级平台在全省农业产业发展中发挥了有效的科技支撑作用。
马铃薯科技创新平台成立于2012年,依托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和青海省三级平台,以马铃薯新成果转化为目标,集成马铃薯核心技术、创新机制,重点开展马铃薯新品种、新技术等成果的展示、示范及转化。
同时,围绕马铃薯种薯及商品薯产业基地建设,致力创建马铃薯“青”字品牌,推动马铃薯种薯及商品薯走出去,促进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经过十多年建设,马铃薯平台在马铃薯科技创新、示范推广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及成果。
其中,以王舰为青海省马铃薯创新平台及协同推广首席专家的团队,创新了马铃薯试管苗繁殖方法,建立了具有青海高原特色的脱毒马铃薯种薯生产体系和育种技术体系,为青海省马铃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做出了贡献。
如今,明星品种青薯9号在全国的推广呈现出一片蓬勃之势。从北方广袤的平原到南方的丘陵山地,它如同四溢的薯香,传播到全国各地。2024年10月,青薯9号以平均亩产6508.93公斤的数据结果,不仅刷新新疆马铃薯单产纪录,也创造了青薯9号国内种植单产新纪录。同时,青薯9号以717万亩的种植面积再次荣登全国马铃薯种植面积头部,连续两年蝉联全国马铃薯种植面积榜首。
在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蚕豆育种岗位科学家、青海省蚕豆产业科技创新平台首席专家刘玉皎的眼中,蚕豆的生物固氮、植物蛋白以及预防帕金森病等健康土壤、健康动物、健康人类的特殊保健功能,关乎着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的粮食安全。
刘玉皎围绕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需求,以蚕豆种质创新与改良利用为主线,在蚕豆重要性状相关基因定位与挖掘、蚕豆特异种质创制和新品种改良、创建“蚕豆+”新模式和蚕豆商业化育种模式等进行了深入探索和创新。
刘玉皎带领团队首次在海拔2900米(无蚕豆种植区)的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塘格木农场等多个乡(镇),构建“早熟高产品种青海13号+青稞”轮作模式,使种植效益实现翻一番,高达3000元/亩,化肥施量用减少了50%以上,成为区域优势新产业,蛋白饲草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实现当地种植业优化结构调整的历史性变革。
自此,“蚕豆+马铃薯”轮作模式、“蚕豆+小麦”轮作模式、“鲜食蚕豆青蚕27号+蔬菜”复种、“鲜食蚕豆青蚕27号+玉米”间作或轮作模式、“饲草蚕豆4030+燕麦(青稞)”混播模式、“观赏型蚕豆+旅游”……一系列创新模式开花落地,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和高原农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黄河流域的“鲜食蚕豆+蔬菜”复种模式的混合收益首次突破万元大关,亩产值突破6000元;海拔2900米以上的“蚕豆+青稞”轮作模式,亩产值突破3000元。
八月的青海牧区,天高云低,水草丰茂。数不清的羊群游走于广袤无垠的草原上,犹如朵朵洁白的棉花,若隐若现。青海大学侯生珍教授指着远处的羊群,向内地的畜牧专家介绍着青藏高原特有的种质资源——藏羊,如数家珍。
数十年如一日,紧密围绕藏羊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瓶颈问题,青海省羊产业科技创新平台坚持以“配好料、养好羊、产好肉、卖好价”藏羊全产业链提质增效为目的,积极开展藏羊系列精料补充料研发、标准化养殖技术和特色藏羊肉品质提升,实现藏羊种质资源提质增量;以挖掘藏羊肉营养品质、食用品质和风味品质的“数字化”标识,提升藏羊肉品质及品牌效应;以“牧繁企育或户繁场育”养殖模式,为有效推动青海省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基地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由于技术熟度高、复制性强、政府期待、群众欢迎,这些成果得到了高度肯定,属于全国主推技术,且被纳入青海大学课程教学、实践指导和生产实习等培养计划中。目前,该技术在全省100个生态畜牧业合作社中示范推广应用,具有较高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充分体现出为头部产业“造血”的科技优势。
另一边,牦牛产业受到大行业形势的影响,养殖效益不如从前,为渡过行业难关稳定牦牛产业发展势头,作为青南牧区蕞主要的牦牛养殖大县河南县和泽库县积极寻找破局方法,积极主动与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和青海省牛产业科技创新平台专家对接,在县政府与研究单位搭建的合作平台上,牧民与专家共同研究产业发展思路,现场请教实用养殖技术,共同开展产业技术培训,再到全县推广科学养殖模式,为牦牛产业在困难时期的发展寻找到新质生产力突破点,点燃了产业发展的“强引擎”。
1月8日,河南县农业农村局组织了“河南县牛羊科学养殖现场观摩交流活动”,青海省牛产业科技创新平台专家王书祥副研究员看到合作社开展全混合日粮饲喂牦牛的效果非常好,兴奋地讲:“在青海牧区头部次看到能做出这么好的全混合日粮饲喂牦牛,让我看到了青海牦牛产业向科学养殖迈出了一大步。”
从传统放牧走向科学养畜转型升级,让世代生活在草原的人们,亲身经历着牦牛产业提质增效发展历程。
目前,青海省麦类(小麦、青稞、玉米)产业科技创新平台正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积极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平台自成立以来,累计形成省级主推技术24种,推广应用技术35项,研发新技术30项,培育新品种9个。技术推广覆盖全省所有县,累计种植业技术应用面积950万亩以上,实现经济效益6.18亿元。
平台的亮点在于其创新性和示范性。首次将北斗导航精量播种技术应用于青稞种植,实现了播种精准度和田间管理效率的显著提升。此外,在青稞和小麦新品种的选育、示范和推广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不仅提升了当地青稞产量,还辐射带动了更广泛的区域,为麦类产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其中,“青冬麦1号”的选育填补了青海省在冬小麦新品种选育方面的空白,而“昆仑19号”青稞新品种的繁茂性好,为青稞产业发展提供了种源保障。此外,平台在青贮玉米栽培条件提升至海拔高度2800米区域的突破,亩均产6吨以上,为青海省农业科技创新树立了新的里程碑。
和麦类平台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青海省油菜产业科技创新平台,该平台包括遗传育种、栽培植保、规模化制种和产后加工4个功能研究室和门源早熟油菜试验基地、互助晚熟油菜试验基地两个省级油菜品种成果技术转化基地,先后对接13个县(区)次。
近年来,青海省油菜产业科技创新平台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成效,如种质资源创建和晚熟品种选育取得突破、特早熟甘蓝型春油菜杂交种种植海拔大幅提高、节能型病虫害防治技术初见成效、亲本繁殖数量和质量显著提高、春油菜“青”字号品牌知名度逐步提升,获得国家或省部级奖励三项,更有一项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在这片离天空蕞近的土地上,科技之光已照亮农牧民的小康之路。从“靠天吃饭”到“科技兴农”,青海省农牧科技创新平台正成为高原乡村振兴的核心引擎。“未来,我们要继续推进国家牦牛技术创新中心、青藏高原国家种质资源库和青海省实验室等涉农重点平台建设,培育国家级农业科技创新平台。”青海省农业农村厅科技教育处副处长韩民谈到。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