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链补链稳链提升重点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2023年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系列述评之二
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这是大国经济必须具备的重要特征。2022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把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会同相关部门,有效应对超预期因素扰动冲击,我国制造业总体保持安全稳定运转,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进一步提升。
一方面,坚持短期应对与长期预防并重,全力以赴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循环畅通,夯实“稳”的基础。另一方面,补齐短板与培育长板同步,多措并举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增强“进”的动力。在一系列举措的有效推动下,科技创新取得一批重大突破性成果,我国自主研制的C919大型客机实现全球首架交付,国产体外膜肺氧合机(ECMO)实现了整机及关键零部件的突破;产业升级迎来新的强大动能,创建了45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100个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工业互联网已经全面融入45个国民经济大类;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步伐明显加快,2022年1—11月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1.4%,全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4%,新能源汽车连续8年保持全球头部,产销同比分别增长96.9%和93.4%。
展望2023年,我们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依然严峻复杂,保持工业经济平稳运行仍需付出艰苦努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着力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为此,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把“提升重点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作为2023年工作的一项重点任务,明确提出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找准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卡脖子”薄弱环节,“一链一策”推进强链补链稳链,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攻关,促进全产业链发展。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健全“揭榜挂帅”长效机制,不断丰富产业生态。
提升产业链韧性,必须强化产业链协同创新。要实施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鼓励产业链龙头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以应用带创新,以创新促应用,着力攻克“卡脖子”技术和产品。
我国拥有全球产业门类蕞齐全、产业体系蕞完整的制造业,制造业规模连续13年居全球首位,有20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排世界头部。但与世界工业强国相比,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比,我国产业基础不牢、地基不稳的问题仍然突出,特别是在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产业技术基础等方面,对外依存度高,产业基础投入不足,许多产业面临“缺芯”“少核”的窘境。
为此,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快补齐基础零部件及元器件、基础软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瓶颈短板。下一步,我们要依托行业龙头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调动各方力量,加大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加快工程化产业化突破;要实施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完善激励和风险补偿机制,推动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示范应用;要健全产业基础支撑体系,加快各领域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完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建设生产应用示范平台和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完善技术、工艺等工业基础数据库。
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邓中翰所说,发挥好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通过产业链协同创新,我们将在芯片等关键领域创新、大规模产业化应用等方面取得突破,有效解决“卡脖子”问题,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提升产业链韧性,必须打造产业链核心竞争力。要在重点优势领域积极锻造长板,巩固好领先优势。要实施好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工程,加快推动传统产业链优化升级。要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主动谋划、前瞻部署一批未来产业链,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化发展。
打造产业链核心竞争力,需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要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进一步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其本质是在提高制造业对经济发展贡献的同时实现其自身发展的可持续性,这一进程涵盖了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数字化推动、智能技术创新、能源结构优化、低碳市场建设等多方面、协同式、系统化的发展过程,需要我们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另一方面,要做好前沿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广,研究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如加快谋划布局人形机器人、元宇宙、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以此培育一批新的增长引擎。
同时,发展高质量产业集群将帮助我们打造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和强劲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中国工程院院士干勇指出,当下国家之间的竞争已经由企业、产业之间的竞争逐渐演变为产业集群和产业生态系统之间的竞争,制造业的集聚化是产业发展的规律,是制造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对于基础产业,要在提高行业集中度的同时巩固技术创新体系,提升产业集群的智能化水平,打造平台经济体,形成利益共同体;对于新兴产业,要加强新技术的实验验证与示范应用,以应用促进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产业集群的建设。
提升产业链韧性,必须构建产业链融合生态。要鼓励产业链龙头骨干企业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向上中下游中小企业开放创新、市场、人才资源,在技术攻关、生产验证、标准制定等方面加强合作,形成大中小企业紧密协作、融通发展的产业生态。
中小企业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是提升产业链韧性的关键所在。2022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出台一系列纾困解难的政策措施,助力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在减税费方面,2022年累计为各类市场主体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过4万亿元,其中约四成为小微企业所享受。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还要通过“以大带小、以小托大”的发展模式,释放大企业创新活力,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潜力,营造“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有水大河满”的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生态。下一步,要以创新为引领,打造大中小企业创新链,推动大中小企业加强创新合作;以提升韧性和竞争力为重点,巩固大中小企业产业链,协同突破产业链断点、堵点、卡点等问题;以市场为导向,延伸大中小企业供应链,引导平台企业完善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利益共享机制;以数字化为驱动,打通大中小企业数据链,提升产业链整体智能化水平;以金融为纽带,优化大中小企业资金链,强化对产业链整体融资支持力度;以平台载体为支撑,拓展大中小企业服务链;以队伍建设为抓手,强化大中小企业人才链,促进提升就业的规模和质量。
提升产业链韧性,必须促进产业链国际合作。要坚定不移扩大开放,持续优化政策和市场环境,扎实做好制造业重大外资项目服务保障工作。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加强与有关国家制造业领域政策对接,深化多双边创新和产能合作,搭建国际合作交流平台,促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与稳定。
产业链供应链的形成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全球分工的结果,是重要的全球公共产品。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稳定,才能做大世界经济发展蛋糕,并让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各国人民。近年来,中国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坚持同世界分享发展机遇,在促进全球产业合作、优化营商环境、保障防疫物资和疫苗供给等方面作出了积极努力,在推动自身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为全球抗疫合作和世界经济增长贡献了“中国力量”。我们在蕞短时间建成了全球蕞大规模新冠病毒疫苗生产线,不仅充分保障了国内接种需求,也为支援全球抗疫作出了积极贡献。我们搭建“汽车产业链供应链畅通协调平台”,推动解决了一大批包括大众、宝马、特斯拉等众多外资品牌在内的汽车产业链企业物流运输和复工复产问题。
下一步,要支持企业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分工,更加深入地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更加主动地扩大对外交流合作,与全球企业一道,共同构筑安全稳定、畅通高效、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畅通世界经济运行脉络,推动全球经济复苏。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让我们坚定信心决心,聚焦自立自强,统筹发展和安全,锻长板、补短板、强基础,加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