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产业地产资讯 > 正文内容

“黑天鹅”事件频发后疫情时代我国供应链面临的挑战与重塑

admin7个月前 (09-21)产业地产资讯13

  中国建投成员企业建投投资/建投华文

  本文5600字,阅读时间约8分钟

  回看2022年,是世界经济充满变数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跌宕起伏、地缘政治冲突升级、多国央行激烈加息、通胀压力持续,在多重“黑天鹅”事件影响下,全球供应链也加速进入重塑期。

  世界竞争格局由企业间的竞争转向供应链的竞争,国际市场的竞争已上升为供应链和国家间要素质量的竞争,后疫情时代我国供应链经历前所未有的内外环境双重考验。

  本文试图从全球视角,结合全球供应链发展变化和运行影响,分析疫后全球供应链格局会如何转变,对我国供应链又会带来哪些挑战和影响。

  受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国博弈、地缘政治、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的影响,全球供应链出现收缩,区域化多中心格局初显,核心企业全球供应链掌控能力持续增强。国际供应链经历了从全球化时代主要关注成本的精益供应链,向不确定时代下成本、风险并重的敏捷供应链转变。

  在全球经济增长动能乏力的背景下,主要经济体围绕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争夺更加激烈,各国在产业布局上保安全和防风险的考量,正在超越追求效率的传统动因,形成新的分散化趋势,全球供应链“三足鼎立”格局初显。

  美国凭借科技、人才、资本、市场等优势,形成以美国为主导,加拿大、墨西哥及其他国家共同组成的北美经济圈供应链体系。德、法、英等国家在国际角力中地位未发生根本变化,依然能够利用其在全球范围内强大的组织和资源配置能力,守住盟经济圈供应链组织中心地位。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随着产业逐步迈向中高端发展水平,将同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一起,构建以东亚为核心的亚洲经济圈供应链组织中,推动亚洲成为全球供应链的组织中心。

  全球供应链调整对我国供应链运行的影响

  长期以来,由于深度融入全球分工体系,部分国内企业主要与国外零部件供应商、品牌运营商、终端零售商等开展合作,在技术、产品、市场上高度依赖国外。

  长期的外部关联导致内生自主的产业关联被打破,国内产业链不健全、不完整,有的链主企业在外,有的配套企业在外,有的市场在外。在全球经贸摩擦加剧的情况下,企业外部联系存在零部件断供、技术合作破裂、出口市场被打压等问题,既往的外部合作格局正在被打破甚至重构,由此带来的震荡风险和转换成本很高。

  外部关联震荡调整,传统合作路径被打破,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的既有空间被大幅压缩

  技术引进和产品出口一直是我国产业发展的两大关键动力。在新的国际形势下,技术引进难度加大、产品出口市场受限,既有的产业发展路径在一定程度上被打破。

  一是部分国家加征进口关税影响了我国制造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对出口导向型产业造成直接冲击;二是发达国家对我国高科技企业实施制裁,加大对核心零部件、核心装备和核心软件的出口限制,从而严重影响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三是以往支撑产业发展的要素数量、规模、成本等优势逐步消退。

  受发达国家打压和新兴发展中国家挤压的双重影响,我国既有开放路径带来的产业发展动能和分工合作空间被大幅压缩。在分工存量盘被挤压的情况下,如何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稳住存量盘、做大增量盘成为一个重要而紧迫的问题。

  新产业新生态竞争加剧,突破短板构建相对完整、安全的产业链体系是方向也是挑战

  发达国家在重振制造业战略中,都将高新技术、智能、电子、信息、数字等作为关键点,对“创新要素”更是高度重视。这与我国以增强创新能力、加快动能转换为核心的转型升级路径基本一致。

  创新要素是一种战略性稀缺资源,在接下来的国际竞争中,也必将是各国的核心阵地,围绕创新要素的竞争会更加激烈,相应的技术封锁也会时常发生。一方面,我们要利用新产业新业态中涌现的产业链缺口,借助国内大市场的天然优势,落地创新要素;另一方面,立足自主创新,马不停蹄地推动产业升级。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总体效果凸显,投融资快速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

  2022年10月《国务院关于金融工作情况的报告》显示,2022年以来,实体经济的金融支持力度进一步增强。

  一是保持融资总量合理充裕。2022年1月至9月,人民币贷款新增18.08万亿元,同比多增1.36万亿元;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共有265家企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IPO),融资4791亿元,数量和融资金额均居全球首位。

  二是加大了对重点领域支持力度。截至2022年9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8.75万亿元,同比增长30.8%;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1.56万亿元,同比增长26.3%。

  三是发布绿色金融指引。充分发挥科创板、创业板和北交所服务“硬科技”、创业创新、“专精特新”企业的作用,截至2022年9月末,科创板、创业板融资金额占同期全市场的一半以上,北交所上市公司突破110家。

  从资本市场看,2022年A股市场新挂牌上市公司428家,IPO融资额创历史新高,约5870亿元,同比上涨8%,平均每家公司融资额为13.71亿元,同比上涨32%。从行业来看,排名前三的行业分别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66家)、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43家)、专用设备制造业(27家)。上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司占A股IPO数量逾九成。北交所开市1年来,123家公司上市,超八成集中在战略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总募资额268亿元。

  从股权投资看,2022年上半年,IT行业投资案例1034起,投资金额569.87亿元;半导体及电子设备投资881起,投资金额744.55亿元;生物技术/医疗健康投资投资数799起;投资金额505.52亿元;机械制造投资数299起,投资金额173.83亿元。

  从保险机构、地方引导基金、大型国企和银行共同出资的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金投融资进展看,战新基金2019 年成立,目标规模 300 亿人民币,其中,蕞大 LP 为深圳市政府投资引导基金,出资 73.03 亿元人民币,占比 30%;参与出资的保险资金包括建信人寿、中邮人寿、中国人寿等国有保险机构,合计出资 88.00 亿元人民币;参与出资的大型国企包括中电科、中化股份、华能集团等,累计出资 46.00 亿元。战新基金以投资子基金为主,目前累计投资近90亿元,主要集中在 2021年。截至2021年底,战新基金对外投资子基金 22 支,累计出资 88.46 亿元,通过投资子基金间接覆盖投资企业超过 200 个。

  从银行贷款行业投向看,截至2022年上半年末,国有六大行发放贷款和垫款余额合计达89.69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44%,占全国人民币贷款总额比例达到43%。农业银行制造业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加4283亿元,是去年同期增量的2.18倍,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达34%。建设银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8359.32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641.91亿元,增幅24.44%。邮储银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较上年末增长19.23%。工商银行则披露,上半年投向制造业贷款增加6281亿元,增量为去年同期的3.5倍,投向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及信用贷款余额均首次突破1万亿元。交通银行、中国银行上半年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增幅分别达到71.85%、67%,实现高速增长。围绕碳达峰、碳中和愿景和目标,上半年六大行大力发展可持续金融、绿色金融和气候融资,绿色信贷余额合计达11.02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7.02%。

  多层次多手段金融工具保障供应链安全,11月5日,人民银行副行长宣昌能指出,人民银行采取多方面措施,全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一是持续推进完善供应链金融发展,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供应链票据贴现,加强供应链票据平台,提升中小微企业融资可得性和便利性;二是通过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强化对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受疫情影响行业支持;三是常态化开展多层次融资对接,提高融资效率;四是发挥好汇率自动稳定器功能,提升企业应对汇率风险能力;五是稳步提升人民币国际化水平,加强对跨境产业链、供应链支持保障。

  资产配置应围绕“补链强链”主题,实现产业战略价值与投资价值共赢

  国产替代进入实质阶段,资本应支持关键供应链自主化

  从国家战略与产业链安全的角度看,避免被“***脖子”成为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的价值分配的关键步骤。

  2018年中美贸易战加剧对关键产业环节的危机感,诸多芯片企业遭受制裁进一步强化了国产替代意识。国家层面的博弈成为供应链稳定的一大不确定因素。关键领域的国产替代意识已经觉醒,战略驱动下国产化率将逐步提升。

  从产业变迁的角度来看,新的全球形势激发新的需求将带动一批国产产品成长。人口结构变迁,老龄化问题加剧带来用工业机器人替代工人的需求以及高端医疗器械的市场增量;消费升级,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促进小家电、智能家居的成长;全球经济向绿色增长转型推动新能源的井喷。

  供给短缺倒逼***脖子领域技术创新和固定资产投资,多层次资金配套保障国产替代投资增长点。科技-产业-金融的平衡在于提高供给能力和质量,推动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不断提高。我国基础研究投入占比还比较低,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依然被限制在加工、组装等低附加值环节,而在芯片、半导体、工业软件、航空发动机等核心技术领域,还面临着被“***脖子”的情况。

  多层次资金配套保障应对供给短缺的投资增长点。专项基金、联合投资、产业链协同等方式,均在产业引导与财务投资取得了双赢的效果。如为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国开金融、中国烟草、亦庄国投、中国移动、上海国盛、中国电科、紫光通信、华芯投资等企业发起设立大基金(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股份有限公司),重点投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业,兼顾芯片设计、封装测试、设备和材料等产业。

  “大基金一期”有序退出的同时,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二期股份有限公司(“大基金二期”)正在陆续跟进,投资项目覆盖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全产业链,在整合市场资源、推动产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战略产业弯道超车面临历史机遇,资本应助力新领域向价值链上游攀升

  一是政策的持续颁布与切实落地给予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空间。根据十四五规划,产业层面的目标包括数据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比从 2020 年的 7.8% 提高到 2025 年的 10%;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从 2020 年的 11.7%提高到 2025 年的 17%以上。企业层面的目标包括培育1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8 家全球医疗器械 行业 50 强、120 个以上具有行业和区域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等。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等领域,均持续推出细分行业政策,引导支持行业高质量发展。

  二是重大技术创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弯道超车奠定了良好基础,新领域新赛道将为中国产业向价值链上游攀升提供机遇。新赛道上还未有国家形成绝对的技术壁垒,我国可以依据对技术方向和商业模式的判断,定义新产品和新生态,创建自主品牌、建立差异化优势,提高竞争位势,推动中国产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方向攀升。比如智能电动车领域,正处于重构价值链的阶段,是中国汽车产业向高端价值链攀升的良机。我国传统汽车行业长期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中游环节,零部件空心化的问题尤为严重。而未来汽车以低碳、智能为发展方向,正在由一个典型的机械产品转化为机械产品基础上的电子信息高科技产品,其对传统汽车的颠覆性体现在传统零部件体系的50%以上面临重构。这意味着在新的技术路线上,产业有了新的开发空间,为我国由汽车大国转向汽车强国提供了机遇。

  从政府引导基金、CVC和活跃投资机构的投资行为来看,可以观察到市场中重要的股权投资资金正逐步趋同、形成合力,均不断聚焦先进制造行业。政府引导基金一直侧重战略新兴产业,聚焦硬科技,加码半导体和汽车交通领域。CVC机构股权投资关注的行业,从文娱传媒、企业服务,逐步切换到了先进制造、医疗健康。从2019年下半年至2022年上半年,CVC机构对教育行业的关注度大幅度跌落到17名,行业偏好切换到了先进制造和医疗健康上;与此同时,智能硬件和汽车交通行业的机构关注度也正处于上升通道中。

  国内大市场为产业格局重构提供支撑,资本助力产业链垂直整合

  随着产业链现代化程度的提高,超大规模国内市场优势更加凸显,自身的吸引力不断增强。这不仅有利于破解“断链”“***脖子”等技术难题,而且有利于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增强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中的影响力、号召力,提升产业竞争力。

  在新能源、半导体等领域,产业链的垂直整合在资本的大力支持下,快速推进。从新能源行业看,2022年上半年,随着国内以风电、光伏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发展成效显著,保持装机规模稳居全球首位的同时,发电量占比稳步提升,成本快速下降,标志着风电光伏行业已基本进入平价无补贴发展的新阶段;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不断提高的渗透率与电池、储能技术的蓬勃发展,加之以新能源为主题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不断深化,加速推动了电池及储能板块的并购交易持续增长。

  随着需求确定性叠加结构升级,整体新能源行业均呈现高景气态势,2022年上半年并购交易继续保持强势增长趋势,交易量共378笔,披露交易金额共人民币1,822亿元,分别较2021年同期显著增长58%和101%;交易规模来看,随着风电、光伏、电池及储能的多个细分板块趋于成熟稳定,投资轮次逐步后移,2022年上半年平均交易规模再度接近7亿元的历史峰值。

  从半导体行业看,国内半导体即将进入并购整合期。中美贸易摩擦推动芯片国产替代,市场需求旺盛,众多国产半导体企业快速成长,出现成长投资和IPO潮,目前A股半导体企业已超100家,小规模的半导体并购已经悄然发生。

  设备、材料,芯片设计中的模拟芯片和MCU会先发生并购:半导体材料、设备种类众多,下游集中,适合多产品平台化发展,有望出现整合发展趋势。芯片设计(模拟IC、MCU)相对不追逐高端制程,更加依赖人工设计和经验积累,产品生命周期长,且下游应用领域繁多,未来更适合平台化发展。随着超过千亿市值的半导体上市公司数量增加,国内企业有望进入大额整合拆分期。

  专注十年,持续打造全面有价值的贸易金融知识库

葛毅明微信号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13564686846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

本文链接:http://news.021cf.cn/index.php/post/17852.html

标签: 产业链整合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

高新兴积极发挥“红链”带领作用坚持党建链和产业链融合发展

高新兴积极发挥“红链”带领作用坚持党建链和产业链融合发展

  近日,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公布《广州市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到2024年,初步建成以企业创新为主体、以自主可控为导向的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群。基本建成全国领先的5G车联网标准体系和智能网联汽车封闭测试区,国家级基于宽带移动互联网智能网联汽车与智慧交通应用示范区初具规模。   在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公布的...

如何实现产业链整合?

如何实现产业链整合?

  国际化商业模式,又称产业链整合商业模式,指的是对国内外上下游资源整合、产业整合的能力。   国际化的大公司,大多数都是利用金融杠杆的力量,透过资源配置,然后把公司价值无限的放大,这就叫产业链整合。   产业链整合商业模式,能以更高的效率覆盖整个产业链,整合从产品设计、仓储运输、原料采购到订单处理、******经营和终端零售的全产业链条,从而在市场整体竞争...

中国新能源车保有量突破1000万台!锂价半年疯涨133%

中国新能源车保有量突破1000万台!锂价半年疯涨133%

  创历史!中国成为全球首个新能源汽车保有量   日前,公安部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已经突破了1000万大关,达到了1001万辆,占汽车总量的3.23%。   而这其中纯电动汽车又占据了主要的位置,数据显示,纯电动汽车的保有量为810.4万辆,占新能源汽车总量的80.93%。   另外,根据中汽协数...

链式整合做大优势产业集群

链式整合做大优势产业集群

  上半年全市高质量发展暨挂图作战开工重点项目现场观摩述评(一)   工业是稳增长的有力支撑,项目是促发展的强劲抓手。今年上半年,各县市区坚持先进制造业强市战略不动摇,推动一大批工业项目持续开工、投产。   通过观摩发现,各县市区方向明确、路径清晰。紧紧围绕持续做实、做优关键产业链链长制,通过链式整合,不断提升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能级,为工业经济稳中向...

重磅!《2022中国餐饮产业生态白皮书》正式出炉

重磅!《2022中国餐饮产业生态白皮书》正式出炉

  疫情让中国经济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餐饮产业在关键时刻是否能够转危为机?在疫情防控成为常态化的当下,中国餐饮产业的发展现状如何?未来又有何发展趋势?   《2022中国餐饮产业生态白皮书》蕞全解读来了,它将给你答案!   8月11日,由央广网、红餐产业研究院和上海博华联合主办的“餐饮产业发展趋势探讨沙龙暨《2022中国餐饮产业生...

杭叉集团2022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杭叉集团2022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杭叉集团603298)2022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 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公司主要从事叉车、仓储车、牵引车、无人驾驶叉车(AGV)等工业车辆、高空作业车辆、强夯机、清洁设备等整机及其关键零部件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同时提供智能物流系统集成方案以及包括产品配件销售、车辆修理、车辆租赁、生产再制造等在内的工业...

新时代下的餐企突围战从产业链整合开始

新时代下的餐企突围战从产业链整合开始

  2021年12月,由世界中餐业联合会、央广网和红餐网主办,红餐品牌研究院和央广网餐饮频道承办的“第二届中国餐饮品牌节”,在广州隆重举行,现场1000+餐饮创始人、餐企管理层、产业链专业人士共襄盛举.   本文是现场以《餐饮产业链如何赋能餐饮企业》为主题的圆桌论坛速记整理。   本文由红餐网(ID:hongcan18)原创首发,整编:李晓。...

发挥产业链整合优势集友股份上半年净利润增长近5成

发挥产业链整合优势集友股份上半年净利润增长近5成

  由内容质量、互动评论、分享传播等多维度分值决定,勋章级别越高(),代表其在平台内的综合表现越好。   原标题:发挥产业链整合优势 集友股份上半年净利润增长近5成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 8月20日集友股份发布2022年半年度报告,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4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3.1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785.04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