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浪“高精尖”做强产业链
■ 保税区先后获批为国家新型工业化(装备制造)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科技兴海示范基地等,逐渐形成了以海油工程、博迈科为龙头,以太重滨海、中海油特种装备、华威技术检测为支撑配套的海洋油气装备产业集群
■ 临港区域规划打造的海洋装备产业主题园区连续两年实现产业规模同比增长超20%。2023年,园区将初步建成,工业总产值预计将达到168亿元,将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 根据《天津市海洋装备领域科技创新发展工作方案》提出的目标,到2024年,我市将以保税区临港区域为核心,打造1个国家级海洋装备创新型产业集群,产业链发展能级和整体竞争力大幅提升,成为全国海洋装备高端制造领航区
建成全球蕞大的“海底数据舱”、刷新我国海上单体原油生产平台的重量记录、承接极端环境下装备检测任务、船舶减排技术填补国内空白……两个月来,我市海洋装备制造产业捷报频传。
海洋装备是全球海洋科学技术的制高点,也是我市高端装备产业链四条子产业链之一。近年来,随着海洋装备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产业链、创新链互通,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我市海洋经济创新型产业集群加速形成。
在海洋经济产业链中,海洋油气装备、高技术船舶、海洋能开发利用装备等都是重要链条。我市围绕海洋科学装备、海洋运载装备、海洋油气开采以及新能源应用等领域,持续开展“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关和应用示范,不断突破产业发展重大技术难题。
日前,全球首套商用“海底数据舱”由天津港保税区企业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油工程”)完成建造,从天津港起运赴海南三亚,进入海上安装阶段。“海底数据舱”是把传统的数据中心搬到海底,利用海水冷却作用为服务器降温,具有省水、省电等低能耗、低成本优势。据了解,“海底数据舱”罐体直径达3.6米,与“天和号”空间站核心舱相当,是目前全球蕞大的“海底数据舱”,将被安置到水深超过30米的海底工作。
从陆到海,如何保证巨大直径的罐体在长时间“服役”过程中抗腐蚀、不漏水?如果关键设备出现问题能否头部时间顺利回收更换?在“海底数据舱”建造过程中,“我们组建专家团队对‘海底数据舱’进行技术攻关,先后攻克了可回收水下泵模块设计、超大直径封头法兰水下密封安全性、紧凑型空间复杂管线布置及预制、海生物环境抗附着及腐蚀能力等核心技术难题,蕞终实现了在海底为服务器提供恒温、恒湿、恒压、无氧、无尘工作环境的目标。”海油工程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
“安家”在南海的还有海油工程自主建造的另一个“巨无霸”——全球首座十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深海一号”能源站。“深海一号”由2.4万个零部件组成,投影平面相当于两个足球场,蕞大排水量11万吨。每天,“深海一号”要从海底1500米处开采出1000万立方米天然气,它坐拥多项世界级创新和核心关键技术,标志着我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能力迈入了“超深水时代”。在海洋装备的下游,我市在船舶节能减排领域也在不断突破。日前,研发生产船舶节能减碳设备的叠风新能源科技(天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叠风新能源”)凭借“船舶风力旋筒助航系统”在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决赛中获得优秀奖,该系统填补了国内同类产品的空白。拥有40多项自主知识产权专利的叠风新能源,去年通过了英国劳氏船级社的原则性认证,成为国内首家获得旋筒帆国际认证的自主独立创新企业。叠风新能源总经理李智表示,今后还将进军翼型风帆、船舶气层减阻等多种船舶节能减碳设备的开发和制造领域,致力于打造天津地区船舶节能减排设备产业基地。
在海油工程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叠风新能源等“串链、补链、强链”企业的加持中,我市海洋装备产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产业集聚效应日益凸显,创新型产业集群正在加速形成。
在核心技术突破带动下,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对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随着海洋装备企业加速转型升级,高水平人才需求量大幅增加,天津不断完善相关人才培养机制,加强校企合作,从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引才引智,打造海洋装备产业“高精尖缺”人才方阵。
日前,天津海洋装备产业(人才)联盟首个人才培养基地在滨海新区揭牌,政校企携手共建“人才资源池”。在揭牌仪式上,海油工程与天津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天津滨海职业学院等高校签订人才培养合作协议,启动战略科学家培育、青年科技英才选育、绿色低碳转型及数字化人才发展、大国工匠培养等计划,为高校培养创新型实用型人才,为企业精准引才拓宽渠道,实现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成立于2020年的天津海洋装备产业(人才)联盟,旨在构建“政府搭台、人才主角、产业发展”的人才与产业融合发展生态圈,目前联盟成员已经扩展到113家,盟内企业签订合同5745份,签约金额达175.8亿元,实现8个产学研成果转化项目落地,完成10家海洋装备产业链“专属认证”企业认定,形成了线上线下协作共赢的产业创新生态。
“我们生产气垫船需要空气螺旋桨的试验,联盟就帮我们对接了天津大学滨海研究院推动产学研合作;我们需要用到轻型材料,联盟帮我们就近解决了材料配套问题……加入联盟近两年,我们从中受益匪浅。”提到天津海洋装备产业(人才)联盟成立对企业的影响,精艺特新创始人王平说。
11月底,联盟企业海油发展安全环保公司安技服研发的“水下生产系统数字化自主型预测与生产优化系统”在中国海油部分油田成功海试应用,利用大数据解决了水下生产系统实时健康状态不明、故障部位不清、故障难以诊断等棘手问题。该系统也是由企业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等单位的相关专业人才联合研发的成果,为我国海洋装备“数智安全”再添利器。
据了解,今后海油工程还将与天津滨海职业学院共建智能制造产业学院,致力通过“订单式”学生培养、现场实践、专项培训等举措,为产业联盟培养海洋装备产业高素质、专业化技能人才,赋能滨海新区海洋装备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人才、技术的双重加持下,我市海洋装备制造企业不断带动上下游“链”式反应,产业集聚效应倍增。
这个月,为大型设备提供检测服务的华威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威技术”)在保税区的海洋装备制造检验检测中心项目建成投产。“我们一直服务于海油工程、博迈科等企业,近两年业务量持续扩大,营收增长在15%左右,新的检验检测基地投产后,产值还会大幅增长。”华威技术总经理高海波表示。
眼下,华威技术正为博迈科在北极的一个项目提供检测服务。博迈科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是俄罗斯独立公司诺瓦泰克第二个在西西伯利亚的液化天然气出口项目,地处北纬72°极寒地区,对设备各项标准要求很高。
此前,华威技术已参与博迈科30多个项目的无损检测工作,涉及磁粉检测、超声波检测等诸多方面。“随着项目承接的难度和要求不断提高,也倒逼配套企业在技术、服务方面提升能力,这是产业集聚后的共赢效果。”在博迈科负责人看来,天津海洋装备制造领域已经实现集群化发展,良好的码头岸线资源、船厂以及配套服务都在助力产业集群快速形成。
李智也表示,下一步,叠风新能源将继续扩大生产规模,计划在保税区设立旋筒帆生产制造基地,带动周边相关船舶配套企业、船舶新造改造项目共同发展。
近年来,保税区先后获批为国家新型工业化(装备制造)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科技兴海示范基地等,逐渐形成了以海油工程、博迈科为龙头,以太重滨海、中海油特种装备、华威技术检测为支撑配套的海洋油气装备产业集群。此外,临港区域规划打造的海洋装备产业主题园区,连续两年实现产业规模同比增长超20%。2023年,园区将初步建成,工业总产值预计将达到168亿元,将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根据《天津市海洋装备领域科技创新发展工作方案》提出的目标,到2024年,我市海洋装备产业链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整体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率5%以上,产值规模年均增速15%以上,营业收入将达350亿元以上。同时,以保税区临港区域为核心,打造1个国家级海洋装备创新型产业集群,产业链发展能级和整体竞争力大幅提升,成为全国海洋装备高端制造领航区。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