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研究】从漯河农业产业链出发探索农业全产业链打造关键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首先提到要依托乡村特色优势资源,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把产业链主体留在县城,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农业农村部在《关于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2021年农业农村重点工作部署的实施意见》中提到大力发展乡村富民产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首先要打造农业全产业链。
2022年农业农村部发布《农业农村部关于开展国家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创建的通知》,要求做好2022年国家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创建工作,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推动农业高质高效等重点任务,聚焦主导和特色产业,创建一批国家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
为何三农重磅文件纷纷把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放在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首要位置?
这要从农业全产业链究竟是什么说起。
从定义上看,农业全产业链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升级版”。乡村产业,根植于县域,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地域特色鲜明、创新创业活跃、业态类型丰富、利益联结紧密,是提升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产业。
其实质是将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的二三产业尽量留在农村,把农业产业链增值收益和就业岗位尽量留给农民。
而农业全产业链正是围绕区域农业主导产业,将农业研发、生产、加工、储运、销售、品牌、体验、消费、服务等各个环节、各个主体链接成紧密关联、有效衔接、耦合配套、协同发展的有机整体,推动农业从抓生产向抓链条、从抓产品向抓产业、从抓环节向抓体系转变。
因此,农业全产业链是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产物,是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的前提,能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说了这么多,为什么发展乡村产业要打造农业全产业链?
因为它的好处实在太多了,总结而言有以下三点:
一、发挥农业多种功能,提升乡村多元价值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根本的是汇聚更多资源要素,拓展乡村功能价值,拓展产业增值增效空间,壮大县域乡村富民产业,让农民有活干、有钱赚。
总的来看,乡村产业的发展,其实质就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满足消费结构升级需求、发掘农业多种功能价值的过程。特别是近年来,城乡居民渴望“望山见水忆乡愁”,对乡村优质绿色农产品、优美生态环境、优秀传统文化需求快速上升,乡村作为兼具自然、社会和经济的区域综合体特征日益突出,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价值不断上升。
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就是聚集农业多种功能,提升乡村多元价值的具体体现。
一是能发挥农业食品保障功能。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让消费者吃饱、吃好、吃安全、吃健康、吃愉悦;
二是能发挥农业生态涵养功能。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开发绿色生态高附加值的产品,遵循高效利用的循环经济。
三是能发挥农业休闲体验功能。催生“农业+”乡村新产业新业态跨界融入现代要素和时尚元素,拓宽跨界就业、跨越增收机会。
四是能发挥农业文化传承功能。让文化之美,为链条铸魂,以文化之力,为链条赋能,传承民族文化,推进产业创新。
通过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农业四大功能得以体现,从而推动农业及其相关联产业产值上升,为乡村全面振兴铸就坚实基础。
二、拓展产业增值增效空间,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乡村产业是姓农、立农、为农、兴农的产业,蕞重要的特征是“联农带农”。
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就是紧紧抓住“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以分工协作为前提、以规模经营为依托、以利益联结为纽带,将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以及育种公司、农资供应、科研团队、技术培训、生产服务和贷款担保等主体一体化打造,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以此为载体延伸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等增值增效链条,实现循环增值、梯次增值、全链增值,让农民多环节就业增收。
通过产业链赋能,农民就业增收从狭窄的种养领域向宽广的二三产业领域持续拓展,从农业单项生产环节向全产业链持续增收拓展,开辟了农民增收“靠地、靠力”后的“第三空间”,让农民从分工优势、比较优势、融合优势中同步受益、同步提升、同步发展,农民不光“卖农金”,还能“收租金”“分红金”“挣薪金”“得财金”,摇身变成令人羡慕的“五金”农民。
三、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构建新发展格局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作为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的重点任务。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也要从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角度入手,提高农业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既是瞄准国际标准。扩优势、补短板、延链条,制定推动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联动发展、合理布局的路线图、施工图,避免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构建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全产业链体系,建立以市场为导向、按需生产的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组织方式。
打造农业全产业链,也是打造核心优势。围绕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着力提升科技创新和进口替代力度,增强核心控制力。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围绕乡村产业发展中面临的原料靠进口、加工在城市、供需有矛盾等问题,统筹布局一批产业基础安全可靠、产业链条健全完整的新项目,挖掘项目背后的创新技术、经营理念,为创制农业全产业链关键技术装备做基础,减少对外依赖。
打造农业全产业链,还是完善体制机制。通过建立公共化平台、打造上中下游体系,解决县域乡村产业价值链低的问题,提升县域农业主导产业全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从而顺应消费升级需求,保障产业发展各环节有机衔接、协同联动,对接更多市场渠道,推动农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加速乡村产业创新发展,持续做大县域生产总值增量和总量,为新发展格局形成提供坚实的内需战略支点。
农业全产业链既然这么好,那究竟该怎样打造?
近年来,河南省漯河市通过“三链同构农食融合”全产业链发展模式,瞄准痛点精准着力,围绕“中国食品名城”建设,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做足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大市场流通文章,被农业农村部作为全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大典型”予以推广。
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三链同构,是漯河制胜法宝。
2019年,漯河出台了《关于坚持“三链同构”着力打造完善丰满的绿色食品产业生态的工作部署》,把“三链同构”细化为47项具体工作,形成了有目标、可操作、能落地、可考核的路线图、责任状。
尽管双汇以屠宰和肉类深加工为核心,但在美味摆上餐桌之前的所有环节,现在全部可以在漯河区域内完成。
目前在漯河双汇头部、第二两个工业园区内,向上游有饲料业和养猪业、养鸡业,向下游有包装材料、调味料、冷链物流、连锁商业、国际贸易,形成了主业突出、行业配套完善的产业群。
像双汇这样产业链条长而完整的大体量名企业,在漯河不在少数。产业链上缺什么,政府就招什么,填平补齐,把短板变长板。
供应链的稳定和安全,也是漯河打造农业全产业链的关键之一。漯河引导区域内联合体抱团发展,各企业之间相互配合,协同作战、共享公共资源、互为稳定的供应链。
除了企业联合体间的合作,便捷的电商和物流体系也必不可少。漯河还是“中国快递示范城市”,大力发展涉农电商,搭建体系化的物流网络。
在召陵区漯河食品电子商务产业园内,配备了智能物联港、漯河电商学院、网商运营中心、网商创意中心、网商孵化中心、跨境电商中心、物流分拨中心、生活服务中心、生产加工中心。
“我们先后引进村创、耘初、新供销聚超等涉农电商50多家,建立村级服务站(网点),供、产、销无缝对接,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加工企业与电商企业互联互通,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召陵区商务局副局长杨爱华说。
蕞后一步,就是提升价值链。价值提升不仅体现在产值,农民更要从中获得切实效益。
漯河围绕食品产业高端发展,做好创新、质量、品牌“三篇文章”,着力提升价值链。
特产、品牌、企业三位一体,是漯河的内在动力
目前,漯河拥有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136家,销售收入超700亿元企业1家,超20亿元企业3家,超亿元企业27家。
漯河的特色农产品品牌不只“漯河麻鸡”,叫得响的还有“漯河辣椒”“临颍大蒜”“金麦香”麦芽、“三只狐狸”葡萄、“小村铺”有机萝卜、“沙澧春天”果品等。
漯河市以农业特色产业资源为依托,不断探索农业现代化、品牌化发展的新路径,完善“产、学、研”合作体系,以漯河食品职业学院为依托,协同江南大学食品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等5家高等院校打造了漯河食品产业公共研发平台,以研促产,直接为漯河及周边100多家中小食品企业增加销售收入13.5亿元,推动了农业全产业链迈向价值链中高端。
为扶持特色农业品牌建设,漯河市制订了农产品品牌建设实施方案,积极开展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工作,稳步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在食品领域制定了88项生产加工标准,参与了近百项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在农产品生产领域制定了20项省级标准、309个地方标准。平平食品在全国率先发布《调味面制品》《魔芋即食食品》等四项团体标准,填补了国内行业空白。全市通过“三品一标”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达到63个、绿色食品40个、有机农产品1个,地理标志产品2个。
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是漯河的三产载体
2020年,漯河粮食总产量190多万吨,全市小麦亩产和优质小麦比重均居全省前列。该市紧紧抓住“粮头食尾”“农头工尾”,让粮食做前端、餐桌做尾端,农业做前端、工业做尾端,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推动前端向原料基地延伸,后端向精深加工拓展,把田间当作食品产业的“头部车间”,采取“企业+基地+农户”的形式,组织签订“五级订单”,既能为龙头企业提供优质安全的原料,又能使广大农民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大幅度增加收入。
目前,漯河市组建由龙头企业牵头、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小农户广泛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25个,其中省级联合体20个,覆盖粮食、畜牧、蔬菜、食用菌等主导产业,每个现代农业产业园都有一个产业化联合体牵头组织,形成了“产业化联合体+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发展格局,全市100余家龙头企业、200多家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进入联合体发展,年产值突破900亿元。
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破解了农民种粮与多元就业增收难以两全的难题。2020年,漯河市农民人均收入1.8万元,增速7%,超出全省10个百分点。其中,产业化联合体内的农民比联合体外的农民每年多增收3000元。农民收入增加,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2020年,漯河市发展优质小麦119万亩,占小麦播种面积的50.7%,居河南省首位;优质小辣椒常年保持在40万亩以上,成为中西部蕞大的小辣椒生产基地;生猪出栏同比增速高于全省近5个百分点,居全省第四位,为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供给做出了积极贡献。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