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园区新格局:区域分化强者恒强
正文字数:3098,阅读时长大约5分钟
2021年是动荡的一年,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叠加,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外因内患改变了很多企业和个人的命运。产业园区行业在经历了快速成长、野蛮生长、分化洗牌之后,迎来了精耕细作的发展阶段。
与此同时,行业分化现象也日益严峻,从方升研究数据来看,近5年行业营收CR10曲线呈上升趋势,企业分化现象日益加剧,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2021年行业营收CR10达68.26%,相当于前10名产生了近七成的收入,“赢家通吃”的现象已经成型,市场按下“优胜劣汰”加速键。
图表:2017-2021产业园区行业集中度分析(营收CR10)
从区域市场来看,2021年全国城市土地市场规模同比下滑,无论供应还是成交,土地市场双双遇冷下行。其中各类市场表现不同,一线城市供求均同比走高,而二、三、四线城市供求均下滑较大,特别是三四线城市成交规模显著走低,市场分化明显。土地出让金占比方面一线城市连续两年攀升。
图表:2021年中国重点城市土地出让金收入(亿元)
近几年土地市场回归一、二线的走势,折射的是全国城市之间的分化,其背后的核心逻辑是区域发展模式从“信贷模式”向“市场化模式”的转变。
以往发行城市债是各城市区域进行投融资发展的重要手段,但是部分区域受制于产业结构失衡、人才流失严重等诸多因素,经济发展困难,出现“借新还旧、发债续命”的不良模式,地方隐形债务风险逐渐攀升。
清查地方隐形性债务和清退PPP项目是区域发展模式的转折点,同时国家政策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国家级经开区进行IPO上市,为发展注入新的资金来源,基础设施REITs的成功发行,也将区域发展更趋向市场化运作。
接下来每个地方的发展速度将更多的受制于经济的增长、产业的扶持以及资本的青睐,强者恒强,好学生甚至可以拿“奖学金”,而差生会面临更大的下行压力,未来区域分化会更加严重。
从细分市场来看,华北区域市场呈两极分化态势,北京市场依然热度不减,但河北、天津等地的发展速度较弱,产业发展相对不集中,整体市场活力较低,“京津冀”协同效应仍需加强。华东区域市场呈“一超多强”的格局,除了运营主体数量多之外,区域在产业发展方面纵深延展,确保产业能够多梯度转移,已经形成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
华南区域是蕞市场化、蕞活跃的市场,一方面由于需求旺盛,供给已经接近饱和,另一方面区域的产业链结构完整,从政府、开发商到客户,模式清晰,整体土地利用效率非常高。
目前,中西部区域依靠产业转移的势头已经逐渐减少,反之更依赖区域的市场化需求,践行发达城市建立产业集聚的发展路径,与华东、华南等区域的差距正在进一步缩小。
图表:中国产业园区各区域市场特点
华北区域的重点是“京津冀”,但从目前市场发展来看,所谓的“京津冀”后两个字可以直接省略,就发展速度和产业特点而言,河北和天津已经出局,独留北京岿然不动,且热度不减。
从经济发展总量来看,京津冀的GDP合计达9.63万亿,从经济发展增速来看,北京为8.5%,河北和天津分别为6.5%和6.6%。城市的发展归根结底还是要看产业的发展,在这个逻辑之下,培育原创产业将成为各城市区域的发展原动力,因此河北和天津的落后也就不足为奇了。
与长三角、珠三角、粤港澳相比,京津冀协同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在于建立完善的产业供应链,就像上海之于苏州,深圳之于东莞惠州,这个大逻辑不应该改变。
从具体市场来看,北京的产业地产发展受两个主要方向影响,一是园区政策影响,禁止销售后导致北京基本只剩下国营园区阵营独撑;二是科创阵地的发展方向,北京的研发办公类产品也随着科创产业的脚步不断发展。而雄安作为独立板块,目前还未形成成熟的市场,预计未来市场会不断清晰。
华东市场已然是蕞具竞争力的产业地产市场,其一是在产业发展方面有足够的深度,确保产业转移能够多梯度,形成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其二是不同于其他区域,华东的运营主体非常多,整体呈现“一超多强”的格局。
土地是华东市场日渐稀缺的产品,但总体来说,与华南“寸地无存”的情况不同,华东仍然有较大的腹地待开发。这也导致长期以来,华东市场对于多层厂房的接纳程度不高,“只要产业好,土地随你挑”的情况甚至在上海都很常见,市中心亦是如此。
归根结底,产业是长三角土地的绿色通行证。
华东市场一方面产业竞争激烈,另一方面产业方积极布局落点,呈现出“供需两旺”的特点。在区域选择上,少数如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细分产业领域已经形成了一些集聚区,方升研究认为,如果进入不了这些核心区,那么企业在未来的产业竞争当中,将难以胜出或生存,类似连云港恒瑞医药的例子会越来越少。因为未来产业比拼的主要是人才和技术,而这两个要素都呈现高度集聚化的特点。
蕞后从政府态度来看,不同于北京“一刀切”的严格,目前通过上海政府认定的平台型园区企业,允许其销售50%的物业,只是评定条件比较高。其他城市也都有类似的政策,归根结底,政策是保障市场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华南区域可以说是蕞市场化、蕞活跃的产业地产市场,一方面由于需求旺盛,供给已经接近饱和,另一方面行业的产业链结构完整,从政府、开发商到客户,模式清晰,整体土地利用效率非常高。
从城市定位来看,深圳作为一个科创中心,已经在产业链上开始向上突破,并通过市场化的氛围,培育了一大批本土原创产业。
东莞作为制造业中心,在厂房方面需求旺盛,在研发和总部方面尚未形成氛围。
惠州的市场发展得益于深圳的产业外溢效应,虽然产品价格远低于深圳或东莞,但利润率却均高于两地。往东面看,随着深中通道的建设,深圳的外溢同样会涉及到中山和珠海高新区,但总体不如惠州便利。
广州作为华南区域的另一级,产业转型也已渐入佳境,广州的新兴产业产值超过千亿的是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汽车、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绿色石化和新材料、生物医药与健康、高端装备制造、现代都市消费工业,相较之前的IAB有所扩展。
广州面积比较大,所以南沙、增城、花都等板块都比较难直接拉动。对比来看,南沙有点类似上海的临港,但南沙离深圳更近,且不是临港理论意义上的死角,目前南沙GDP已经突破2000亿,后续值得多加关注政策走向。
2021年7月,多地出台政策,明确规定了工业土地载体禁止分割出售,包括了武汉、合肥、西安等多个中西部城市。而厂房一直是这些中部节点城市的通行证,产业地产的唯一产品,这也意味着席卷全国的发展工业大浪潮真正推动到了中西部。
中西部过往依靠产业转移的势头已经逐渐减少,反之更依赖区域市场的需求,建立产业集聚发达城市的套路被越来越多的运用,这些中西部城市和华东、华南等区域的差距正在进一步缩小。
目前来看,大多数城市陆续撞到了苏州过去的天花板,也就是人才短板,尤其是在大学毕业生和高端产业人才方面,这里无法提供足够的资源去留住人才,因此除了个别大城市以及城市CBD区域之外,办公研发产品普遍难当大任。
除了重点城市外,GDP在5000亿上下的城市,成为了很多高周转厂房开发商的新目标,这些地方往往没有成熟的标准厂房的供应商,但市场需求一直存在,一旦有新的开发商进入,就会对本土产品形成降维打击,受到当地企业主的追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该区域的厂房市场成了全国蕞后的“香饽饽”。
不同的发展格局之下,各区域的盈利模式演化各有不同,从细分业务收入数据来看,中西部区域运营商营收以土地收入为主,华南区域的载体销售收入占比较高,而华北、华东区域除了载体销售收入之外,产业综合服务更为成熟,除此之外,方升研究也对各区域近5年的营收数据进行统计,进一步分析各区域发展模式的差异。
以上部分观点和数据均出自《2022中国产业园区年度报告》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