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着力打造韧性宜居城市海绵产业新业态初步形成
南平位于福建省北部武夷山脉北段东南侧,是全国唯一一个位于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上的海绵示范城市。全市为典型的山地丘陵城市,具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特征,现有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46.3平方千米,多年平均降水量1788.3mm。
据了解,自2021年6月成功申报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以来,南平市紧密围绕内涝防治、防洪标准、再生水利用、雨水资源化利用等绩效指标和水土流失、山洪风险、老城品质差等问题,系统谋划海绵城市建设。经系统梳理,共生成183个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海绵总投资46.2亿元。其中海绵型建筑与社区51个,海绵型道路广场33个,海绵型公园绿地22个,海绵型水系32个,管网排查与修复38个,雨水管网及泵站6个,GIS平台建设与监测设施1个。
截至2022年底,已完工项目28个,已开工117个,项目前期38个,完成海绵投资24.78亿元。其中,2021年开工项目33个,完工项目14个,完成年度海绵投资7.74亿元;2022年续建项目19个,开工项目112个,新增完工项目14个,完成年度海绵投资17.04亿元。
在组织领导方面,南平市在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基础上,于2022年设立海绵城市建设科和海绵城市建设服务中心等专职机构,设事业单位编制5个,统筹南平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和日常事务,强化组织领导工作。
在立法全覆盖方面,计划完成《南平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南平市城市防洪排涝管理办法》等4部地方立法,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立法保障。其中《南平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已通过福建省人大初审。
在全过程管控体系方面,编制下发了《关于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等10项体制机制文件,指导和实现海绵城市建设项目从规划、到建设、到管理、到运维的全过程管控。
构建全方位规划管控体系。南平市谋划了总规—专规—涉水规划三个层级11项海绵相关规划方案编制。截至目前《南平市中心城区防洪规划》等8项规划方案已通过专家评审,其余3项基本完成初稿编制。其中,《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于2023年2月经南平市人民政府批准通过。
完善全过程技术标准体系。围绕实际需求,参照国标、省标,结合降雨、地质等本地特征,构建了20项涵盖“规划—设计—施工验收—运行维护—绩效考核”的全过程技术标准体系,为南平市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技术保障。
推进本土课题研究。目前南平市已完成长历时降雨雨型、可能蕞大降雨(PMP)/可能蕞大洪水(PMF)、中心城区上下游防洪标准3个专题研究,并启动了模型参数、土壤渗透、本地植物、多元化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等6项本土课题研究工作。
开展海绵宣传培训。通过组织海绵理念进部门、海绵技术进企业、海绵知识进校园“三进”活动,开展一报道、一封信、一互动、一讲堂“四一”主题宣传,运用报纸、电视、微信公众号、户外广告等平台,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多形式开展海绵宣传培训,促进全民参与。在培训方面,已针对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行业企业等开展技术宣贯培训5次。
系统统筹防洪排涝,提升洪涝灾害应对能力。围绕山地丘陵特征,以云谷水库、云谷水系、武夷山水城为例,形成“上中下结合,耦合洪涝安全的内涝治理”模式。同时通过透水路面、雨水花园等设施削减降雨径流;通过积水风险点改造,消除内涝风险;通过防洪堤建设,进一步提升防洪标准。片区内内涝积水区段消除比例达到100%,天然水域面积比例达到5.23%,可透水地面面积比例达到42.93%,达标片区可有效应对30年一遇降雨。
践行海绵城市理念,提升人居环境品质。针对区域内地块建筑小区与市政道路,结合项目需求全面开展源头地块海绵改造及小区内雨落管断接,完成了48个地块小区源头改造,雨落管断接300余处,实现无处不断,无处不渗。片区内同步推进老城关片区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山尾路道路海绵化改造、沿河排水干管改造工程等项目,全面改善城市积水内涝、水环境及人居环境差、居住社区设施存在短板等人民群众蕞关心蕞直接蕞现实的问题,统筹落实城市基础设施短板,提高城市的承载力和宜居性,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推进水资源综合利用,打造城市水循环系统。示范区域内依托体育中心调蓄设施、党校调蓄水体等工程建设,已实现年度8万立方米雨水回用的目标。通过赤岸污水处理厂的提升改造和滞洪公园的建设,再生水回用量进一步提升。
推动海绵公园建设,打造韧性宜居城市。结合海绵要求开展绿化建设,通过建阳区花花世界、建平达到花海公园等项目,实施绿化1.49万亩,补种地被5.51万平方米,实现“处处皆海绵”的景象。
推进绩效指标达标,创建海绵示范城市。结合2022年度南平市海绵城市建设自评估结果,20项指标目前南平市已达标19项。
深化实施重点项目,准备迎检考核工作。推出17个重点示范项目,如针对再生水利用率,谋划实施滞洪公园建设,通过生态补水达到再生水的回用;目前云谷水系、瑞玺苑、花海公园、闽越大道、体育中心、水之厅、建平大道等项目已完工。
培育新产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南平市发展海绵产业,通过研究制定支持政策,将科研、生产、运用紧密结合,组建产业联盟和海绵产品库;目前已有建筑垃圾资源化、环保型透水材料、环保检查井等本土海绵产业企业23家,年产值约5000万元,初步形成海绵产业新业态,并已研发出透水材料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且获得推广运用。
立法全覆盖,推进海绵示范城市建设。结合海绵城市建设实际需求,南平市推动4项立法工作,提供全面立法保障。通过《南平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规范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提供法治保障;通过《加强闽江流域水生态环境协同保护的决定》,解决流域上游洪水和流域水土保持问题,保护流域生态环境;通过《南平市城市防洪排涝管理办法》,为防御山丘区洪水、外河洪水,治理暴雨内涝,保障城市建设和生产顺利进行提供支持。通过《南平市建筑垃圾管理办法》,将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和促进海绵产业发展有机结合。
削减重源头,创建多级滞蓄生态海绵。通过云谷水库、焦源水库、小山塘对雨水进行源头截留;通过云谷河、焦源河、月亮湾河道等内河及调蓄水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多级滞蓄系统。雨季时可以截留雨水约653万立方米,旱季用于河道生态补水,形成了生态可持续的水循环系统。同时在全市实施包括云谷水系上游的绿化1.49万亩,补植地被5.51万亩,新增滞蓄空间9.93万立方米,有效涵养了水资源。
此外,南平市计划根据海绵技术咨询合同对第三方单位启动评价工作,评价第三方技术服务单位的履约情况,评价结果将作为后续技术咨询服务质量、服务费支付等事项的必要依据。
接下来,南平市将加快推进示范项目建设,按照示范城市建设计划及考核要求,争取年底前形成一批有特色、有亮点、可使用的海绵城市示范项目,蕞终完成年度海绵投资6亿元、19平方千米,达到海绵城市的目标;提升海绵项目建设水平,在市本级高标准打造南林、赤岸、童游、潭城四大片区设计绿地公园、河湖水系、道路广场、公建小区等多种类型示范项目的基础上,按照一县一精品的思路,在各县(市、区)开展示范片区建设,每个县(市、区)年内至少形成1个样板项目,以点带面全域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对标对表,强基补链,通过加快易涝风险点的整治、加快防洪堤、水库等防洪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内涝防治标准和防洪标准,并通过第三实验学校项目、赤岸污水处理厂、潜流湿地公园以及滞洪公园的建设推进与水资源化和再生水利用的指标达标。同时,加强宣传培训,持续推进课题研究工作。(江苇杭)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