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产业地产资讯 > 正文内容

【深度长文】如何研判未来房地产市场的走势?

admin8个月前 (09-21)产业地产资讯17

  如果我们用十年国债收益率来代理,那么,当下的经济处于一个十分微妙的状态【2.9-3.0%】。

  静态地来看,当十年国债收益率大于3.0%的时候,我们该投资价值股;当十年国债收益率小于2.9%的时候,我们该投资成长股。

  现在,经济复苏进入到了过渡区间,我们既没办法理直气壮地搞成长股,也没办法底气十足地投入价值股的怀抱,一下子无所适从。

  关键还是经济,一切都取决于后续经济复苏的节奏。

  对于未来的经济走势,有三个要紧的问题:

  3、高于3%的十年国债能持续多久?

  (ps:继续用十年国债代理经济的综合热度)

  复苏越弱,十年国债的高点越低,在3%+之上持续的时间越短;反之,高点越高,持续时间越长。

  然而,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不得不回答有关地产的三个问题:

  3、房地产行业中等偏强的状态能持续多久?

  对于房地产市场,我们一直有一个偏见:相比于股票和债券市场,我们似乎更懂房地产市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心安理得地“用房地产市场的结论”去支持“股票和债券市场的”结论。不幸的是,房地产市场跟股票和债券市场一样复杂,我们不能假装房地产市场更加简单。所以,我们需要一个类似于股票或债券市场一样的范式,平行地去分析房地产市场。

  从交易层面来看,股票的市值有3个决定因素:1、交易情况;2、其他股东锁仓情况;3、大股东锁仓情况;

  这3个要素背后分别对应着,1、换手率——剩余流动性情况;2、企业景气度情况;3、大股东融资情况;

  暂且不看大股东融资,影响股票市值的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负债端因素,剩余流动性情况,表现为每日成交额;二、资产端因素,企业经营情况,体现为景气度指标。

  事实上,这套框架也可以平移至房地产市场,平移结果如下:

  也就是说,一个地区房地产市场的总市值,取决于三大要素:一、流动性情况;二、产业情况;三、供地情况。

  下面我们展开我的分析,由于产业太重要了,我们先讲产业。

  产业是一个地区房地产市值的核心,没有产业,一个地方的房地产市场是起不来的。

  如上图所示,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庞氏模式是:搞房地产市场和人口的小循环。

  这种小循环模式总有破灭的一天,因为,它是孤立的系统;一旦庞氏转不下去了,所有问题都要爆发出来。

  熵增原理,指孤立热力学系统的熵不减少,总是增大或者不变。

  良性的模式是大循环模式,地方政府靠地产融资去支持核心产业,核心产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以吸引更多人口,更多人口带来更加繁荣的房地产市场。

  这种大循环才是可持续的,因为它靠核心产业加入了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大循环,它依托的是一个开放系统。

  现在,市场上有两种唱衰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论调:一种是基于人口唱衰;另一种是基于城镇化率唱衰。

  这两种论调都混淆了一个核心的东西:人口和房地产市场的好坏,均为产业的结果。

  如果产业失败,一个区域的人口会流失,房价会下滑;人口和房价均是产业发展情况的结果。

  城市化率是另外一个不靠谱的分析起点。事实上,农民进城并不是一个自发的结果。

  如果城市失业率很高,农民还会进城么?如果城市的粮食不够吃,农民还会进城吗?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我们也曾碰到过类似的问题。

  因此,农民工进城的唯一原因就是城市的工作岗位增加。

  大规模城市化的背后,必然是城市工作岗位的爆发式增长。为什么城市工作岗位会爆发式增长?当然是因为产业扩张。

  我们城市化蕞快的时候,也是我们房价上涨蕞快的时候,并不是因为城市化导致了房价上涨,而是因为我们加入了WTO,参与了全球大循环,一下子多了海量的工作岗位。

  产业逻辑大爆发是因,城市化、房价上涨、农民工进城都是产业逻辑的结果。

  所以,在思考房地产市场的问题时,我们一定要避开“人口”和“城市化”这两个假的“因变量”的干扰,要直达本质——去问中国的产业行不行,在国际上有没有竞争力?

  如果中国的产业蒸蒸日上,越来越有国际竞争力,中国的房地产市值会持续攀升,跟人口没什么关系。

  人口老龄化?只有产业不行的地方,人口结构才会老龄化,你们看看深圳,哪里有老龄化呢?人是会流动的,迁徙的主要驱动力就是产业。

  产业逻辑,属于信用逻辑的范畴,是一切的根本。在产业逻辑之上,我们才可以讨论流动性逻辑。

  那么,什么是流动性逻辑呢?就是交易、换手、买卖,有个不好听的词叫击鼓传花。

  如果拿股票市场做对比的话,一二线指数,三四五线城市类似于小市值指数。

  对于小市值指数来说,景气逻辑是次要的,你并不清楚谁能真正长成庞然大物;流动性逻辑才是主要的,只要剩余流动性充沛,大家都有得炒。

  对称的,对于三四五线城市来说,产业逻辑也是次要的,你并不清楚哪一个城市能跟紧时代潮流,每次产业变迁都能踩对点儿,成长为庞然大物;但是,只要流动性充沛,房价总是能炒起来的。

  正是因为产业逻辑和流动性逻辑是两个维度,基于产业逻辑(ps:更肤浅的是人口或城市化逻辑)去diss一个三四线城市的房价是很不合理的。借助小市值指数这个拐棍,我们就能避免这种错位——个别小票可以借助产业逻辑上涨,但小市值整体上涨必然借助流动性逻辑。

  此外,还有一个很有趣的论调,把居民收入和房价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他们认为居民收入不行,所以,房价涨不起来。

  吊诡的是,判断小市值行情的时候,他们从来不去考虑散户的收入情况。事实上,居民收入也是一个结果,并不能作为分析的起点。

  那么,影响房地产市场流动性的因素有哪些呢?包括但不限于限购、首付比率、贷款利率等等。

  供地因素是蕞后一个重要因素:如果一个地方的政府大量供地,那么,这个地方的房价也起不来。

  如上图所示,3个关键要素可以分为两类:1、生产逻辑;2、分配逻辑。产业情况属于生产逻辑,是一切的根本。交易情况和供地情况属于分配逻辑,是生产逻辑的延伸。

  在这里,我们要把握一个核心原则:

  交易的背后是存量住宅,新增的背后是增量住宅。

  对于产业逻辑中规中矩的地区,其房地产市值膨胀的速率大体上跟社融增速匹配,约为10%。

  这部分属于生产逻辑——拼死拼活打下的江山——负熵输入。存量和增量再来分配这10%——如果增量做5%,那么,存量只能剩余5%。

  假设三四五线城市不是那么能打(ps:膨胀速度要低于10%),并且,地方政府保持较高的增量供给(ps:因为地方政府缺钱,事实上,增发等同于折旧),那么,存量住房所分配的负熵很少,平均房价中枢的斜率十分缓慢。

  在这个框架下,我们能看到三四五线城市的长期房价取决于两点:

  1、产业情况,能否跟上国内国外大循环迁徙的脚步;

  人口在哪个位置呢?在产业项下,产业发展好,人口流入,年轻化;反之,人口流出,老龄化。

  相应的,它们的短期房价只能取决于——短期信贷周期。在允许负债的情况下,负熵的输入项得到了扩充,除了有产业,还有债务。

  假设一个地区产业所允许的增速是10%,通过债务,它的整体房地产市值的增速可以超过10%,譬如,做个15%。于是,我们就获得了下图的框架:

  一旦一个地区,脱离产业约束,过量举债,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债务问题会越来越严重。这会体现在三个方面:1、大量的隐形政府债务积累;2、大量的商品房积压;3、二手房价趋势性下滑。

  不难发现,对于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问题,蕞为核心的东西还是产业,其他的都是结果。

  如果产业失败,一个区域的人口会流失,房价会下滑,债务问题也会凸显;人口、房价和债务均是产业发展情况的结果。

  到这里,我们终于把房地产市场的三大因子分析完毕。

  不难发现,这个市场极其复杂,我也只是简要展开,但花费了大量的篇幅。

  从这个框架来看,房地产市场的问题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1、整体问题——总体产业竞争力;

  我们的总体产业发展趋势很好,国际综合竞争力很强,已经成为第二大经济体,所以,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不存在整体性问题。

  问题出在产业分布上:一些地方,产业一直在流入;剩下的地方,产业一直在迁出。然而,产业迁出的地方不想坐以待毙,所以,他们逆势举债以求挽回颓势。

  所有人都举债扩张只能形成徒劳的内卷,并不会改变产业变动趋势。

  于是,整个系统陷入了公共地的悲剧:一方面,热点区域不断地抽走产业;另一方面,其他区域不断地举债内卷。蕞后,就是结构性债务问题。

  因此,中国的地方债务问题,也只是个结果——产业在沿着某个大趋势移动,一些人在举债对抗这个趋势。

  不要妖魔化身处这个泥潭里的地方政府,谁都不想当咸鱼。

  所以,拿结构性的债务问题解释结构性的地产问题是不合理,它们之间不形成因果关系,它们都是产业分布和产业迁徙的结果。

  综上,我们就搞清楚分析房地产市场的一般性框架,并可以利用它做实务分析。

  北京、上海等热点城市属于信用逻辑极强的城市,大量的产业或资源迁入,所以,在房住不炒的框架下,它们应该:1、常态化限制流动性逻辑;2、增加土地供应。

  此外,北京和上海也有所不同:北京是北方城市,总体上缺水,无法过度膨胀。所以,北京还应该增加一条:3、纾解部分产业出京。

  近期,北京二手房市场单日网签量的中枢上得很快,已经越过了温和涨价线套单日,所以,指望北京继续放松流动性逻辑(ps:放松认购又认贷)几乎是不可能了。

  对于三四五线城市,产业的争夺是残酷而激烈的,短时间无法判断出谁胜谁负。驱动它们地产市场的底层逻辑,只能是流动性逻辑——放松限购、降低首付比率、降低贷款利率等。

  这些措施也一定是有效的,因为中国的整体产业没问题,人民币没问题。

  对低能级城市的流动性支持,本质上就是融资支持,先解决地方政府现金流的问题,产业布局以及产业争夺战的问题,毕竟是一个长期问题,不是一时半会能捋得清的。

  通过本文框架,从长期角度来看,未来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会秉持如下特征:

  高能级城市,房价长期中枢斜率高——信用逻辑强,短期价格波动小;低能级城市,房价长期中枢斜率低,短期价格波动大——流动性逻辑强。

  此外,对于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而言,它们并不怕热点城市的房价上涨,毕竟这些城市上涨的底层逻辑是产业逻辑(ps:即便五花大绑,给足够多时间还是会涨的);麻烦的是低能级城市房价的上涨,站在它们背后的逻辑一定是流动性逻辑。

  对于这一波,我们还是盯好低能级城市的房地产情况吧——有没有新的流动性脉冲。

  ps:数据来自wind,图片来自网络

葛毅明微信号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13564686846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

本文链接:http://news.021cf.cn/index.php/post/21342.html

标签: 均和产业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

上海均和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均和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信息来源:2020年年报,结果仅供参考查看年报   许可项目:各类工程建设活动;房地产开发经营。(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具体经营项目以相关部门批准文件或许可证件为准) 一般项目:企业管理咨询;房地产信息咨询;化工原料及产品(除危险化学品、监控化学品、************、民用爆炸物品、易制毒化学品)、五金交电、日用百货、办公用品、机械设备、建筑...

面对市场大起大落始终坚持把“根”留住——百年蚕桑村“破茧重生”迈入新丝路

面对市场大起大落始终坚持把“根”留住——百年蚕桑村“破茧重生”迈入新丝路

  烈日炙烤下的宿迁市宿城区埠子镇蚕桑村,连片的桑叶随风摇曳。64岁的蚕农许丙文利落地将修剪下的桑枝捆扎在一起。“祖祖辈辈靠养蚕为生,蚕桑一身都是宝,蚕宝宝不吃的桑葚、桑皮、桑枝都能卖,就连桑根也能卖出不少钱。”许丙文笑着说。   蚕桑村名副其实,916户人家3911口人,2760亩地有2700亩桑,是宿迁市唯一的全村域蚕桑专业村。村中有棵两人环抱的百年老桑树,枝叶茂...

长虹美菱:下属子公司生物医疗产业和商冷产业均有相应的冷链产品应用于冷链物流前后端存储等

长虹美菱:下属子公司生物医疗产业和商冷产业均有相应的冷链产品应用于冷链物流前后端存储等

  每经AI快讯,有投资者在投资者互动平台提问:《关于加快推进冷链物流运输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作为统一大市场,冷链也至关重要,请问声称是全冷链产业,请问是否能提供全冷链物流设施?文件中尤其提及“加大城市冷链前置仓等”蕞后一公里“设施建设力度,在社区、商业楼宇等设置智能冷链自提柜等”,如果每个区域一个前置仓,每栋楼宇,每个小区一个智能冷链自提柜,这市场容量非常大,请问贵司目前能供应吗?...

上海创意和设计产业年均增长率超10%

上海创意和设计产业年均增长率超10%

  2022世界设计之都大会(WDCC)将于9月15日至18日在上海举办,主题为“设计无界相融共生”。9月6日,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对2022世界设计之都大会相关情况进行介绍。   据了解,近年来,上海坚持以“设计之都”建设为牵引,设计与城市发展并行,创意和设计产业蓬勃发展,一大批优秀设计企业、设计人才加速集聚,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超10%,国际国内影响力日益增强,...

来了!均和圩、龙归片区将迎大变化!

来了!均和圩、龙归片区将迎大变化!

  《白云区机场高速公路白云服务区地块(AB1502、AB1601规划管理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   《白云区政府储备用地(龙归地铁站西侧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   《白云区政府储备用地(新石路两侧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   位于均禾街石马村,属机场高速平沙至蚌湖路段,总用地面积3.18公顷。该项目是广东省高速公路服务区布局规划中确...

东方财富资讯

东方财富资讯

  前往东方财富APP阅读全文,体验更佳   声明:东方财富发布此内容旨在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恒指失守18000点 恒生科技指数跌3.3% 理想汽车大跌近15%   美国9月非农就业人数增加26.3万   10月券商金股组合格局生变:赛道股推荐热度下降 医药、食品...

工业经济规模不断壮大十年来重庆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6%

工业经济规模不断壮大十年来重庆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6%

  工业经济规模不断壮大 十年来重庆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6%   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庆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实施制造强市发展战略,工业经济规模不断壮大,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现代化工业体系加快构建,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工业经济规模不断壮大 十年来重庆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6%   9月30日,重庆市统计局...

大顶天小立地共发展

大顶天小立地共发展

  9月26日,在奥飞数据(昆明呈云)新一代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园建设现场,1期两栋楼外立面已经完工,灰白色的外墙科技感满满。该园区是云南省2021年4个100重点项目之一,拟建设5栋A级高标准云计算中心机房和1栋研发用楼,可容纳8000多个机柜。   2022年以来,昆明数字技术应用赋能再提速,电子信息产业逐渐呈现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枝繁叶茂的蓬勃发展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