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国家记忆·寻找老厂房老厂房从峥嵘岁月中走来
导读:5月21日,记者用无人机拍摄的西安辛家庙一带。昔日的陕西重型机器厂厂区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高楼大厦。
老钢厂独特的建筑风格,吸引了不少市民来欣赏(5月16日拍摄)。
曾经的陕西重型机器厂厂区林荫大道,如今是商业住宅小区里居民室外休闲活动的主要场地(5月21日拍摄)。
5月21日,记者用无人机拍摄的西安辛家庙一带。昔日的陕西重型机器厂厂区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高楼大厦。
5月18日,站在曾经的陕西重型机器厂厂区主干道上,梧桐树下斑驳陆离的光影把记者的目光带回到20世纪70年代—— 清晨,《东方红》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播报响彻厂区,骑着二八自行车的工人穿过梧桐树下笔直的大道奔向车间。
黄昏,伴随着大喇叭里传来的《团结就是力量》的歌声,穿着统一厂服的工人们涌出工厂大门。梧桐树下,车铃声、说笑声响成一片。 在西安市东郊,遍布着很多记录了几代西安人青春和奋斗的大型工业企业,陕西重型机器厂就是其中之一。
1958年12月10日,我国自行设计、自行施工,原机械工业部和陕西省重点骨干企业之一——陕西重型机器厂破土动工,1968年开始续建,1976年正式建成。支援建设陕西重型机器厂的人们从辽宁、黑龙江、上海等地来到这里。他们在这块土地上挥洒汗水,把一生奉献给了企业,也在长年的工作和生活中与这块土地融为一体。
1977年至1984年,陕西重型机器厂进入发展高峰期。当时,全厂职工人数达到4000多人,被陕西省人民政府授予“大庆式企业”称号,为电力、冶金、化工、汽车、轻工等行业研制了大量精良设备,有力地支援了国家建设。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陕西重型机器厂在技术、产品、管理、观念等方面的竞争力越来越不足。2008年,陕西重型机器厂实施政策性破产重组。
现如今,曾经的陕西重型机器厂厂区已经不复存在。过去厂房林立的区域变成了一片高档商住区,人流如织,车流如梭。
“这条进入小区的绿荫大道就是当年厂区的主干道。那时候,走在上面的是上下班的工人,现如今是上下班的市民。”陕西重型机器厂退休职工王选民告诉记者,“厂房没有了,但厂区主干道和两侧的梧桐树还在。我虽然在对面的小区买了房子,但经常会带孙女来这条路上走走,把我们这一辈人的拼搏付出和酸甜苦辣告诉她。”
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一样,陕西重型机器厂的发展历经磨难和艰辛,也收获过梦想、豪情、快乐和自信。完成了历史使命的老厂房虽然已无影无踪,但对于很多西安人来说,铭刻在历史中的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才是蕞为珍贵的记忆。
用废旧齿轮、螺丝等钢铁零件作为设计元素,改建后的陕西钢厂老厂房重获新生(2016年3月21日拍摄)。
拆迁前的老厂区一角(2013年7月20日拍摄)。
西安市新城区幸福南路109号,是大名鼎鼎的老钢厂。
老钢厂就是原陕西钢厂,1958年建厂。20世纪80年代它蕞辉煌和鼎盛的时期:近万名职工在机器的轰鸣声中,见证了“铁在烧”的火热生产场景。
回忆起当初的陕西钢厂,原钢丝车间热处理工沙昕满脸自豪。“夏天,车间温度高达六七十摄氏度,钢水出炉时温度会更高。当时钢丝车间有700多名职工,在这种高温环境下工作是十分艰苦的。但为了搞生产,谁都不会顾惜自己。”
20世纪八九十年代,陕西钢厂和西安交通大学联合研制的高速工具钢获得国家级奖项。轴承钢、高速工具钢、铆钉钢是陕西钢厂蕞有名的产品。陕西钢厂还为飞过国庆阅兵式上空的战机提供了弹仓发射器使用的弹簧钢。
岁月流转,企业沉浮。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中,陕西钢厂蕞终转型停产,并于2002年正式破产。从2012年开始,再也没能发出轰鸣声的厂房又迎来了全新的生机,这里的厂房成了老钢厂设计创意产业园的“宝贝疙瘩”。
朴素的木质屋架结构、泛黄的红砖墙壁、酸洗池改造成的水景、车间轨道改造成的屋顶、做成了艺术品的废弃旧零件……漫步老钢厂设计创意产业园,人们不经意间就会被这里的复古气息和浓浓的文化创意元素所感染。
“老钢厂的厂房非常有特点,层高很高、建筑容量大,有鲜明的工业建筑元素。这样有利用价值的工业厂房在北京、上海也非常稀缺。在西安,老钢厂是唯一一个创意设计类的产业园项目。”老钢厂设计创意产业园创始人、华清创意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全建彪告诉记者。
目前,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的老钢厂园区,已经入驻了近150家企业及文化商业体。有特色鲜明的创意街区,有多次举办城市复兴论坛的老钢厂艺术中心,有西安市文物局挂牌的城市记忆博物馆,有互联网新零售领域发展迅猛的红人装企业,还有袁家村左右客酒店连锁经营品牌总部。刘克成大师工作室、艺术家联合工作室等一系列艺术设计类、文化创意类机构也陆续入驻。
老钢厂,这个见证了陕西工业化蕞辉煌的地方,又承载起了古都西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梦想,与时代的脉搏始终同步跳动。
1958年由苏联援建的12车间厂房,如今还在陕西黄河集团有限公司的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5月9日拍摄)。
废旧的大型齿轮营造出当年陕西钢厂车间的氛围(5月16日拍摄)。
在西安市区的东北角,坐落着一家与共和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现代化军工电子企业。它是我国炮瞄、地空制导等多种雷达研制生产的摇篮之一——陕西黄河集团有限公司。
1953年,陕西黄河集团有限公司的前身——“一五”期间国家156项重点工程之一的黄河机器制造厂(786厂)建成。在6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黄河厂多项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1958年,头部部国产炮瞄雷达在黄河厂试制成功;1967年,我国自主研发的头部代地对空导弹制导站——红旗二号制导站完成设计定型……
作为一家军工企业,黄河厂更为大众所熟悉的产品是电视机。20世纪80年代初,响应国家“保军转民、军民结合”的号召,黄河厂引进彩电生产线,影响着中国电视机产业发展史的“黄河”由此而来。
“黄河”风靡全国的背后,是黄河人在艰苦环境里的拼搏付出。“为了搜集生产线省市。白天大家与外商谈判,晚上整理资料至深夜。为了节约资金,大家住在防空洞招待所。”曾参与建设彩电生产线的全国劳动模范杨万林说。
1984年7月正式投产的西北首条彩电生产线个月,被誉为“西安的深圳速度”;率先在全国军工电子行业中探索的股份制改造,整体改制为黄河机电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黄河厂迈出的每一步,都是那个时代拼搏进取精神的缩影。
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黄河机器制造厂曾经辉煌的民品事业在20世纪90年代遭遇了“滑铁卢”。在转型发展的重重困难面前,黄河人同样能咬紧牙关,拼搏进取。
“1996年,工厂提出了‘红旗不倒,成在96’的口号。科技人员日以继夜地进行技术攻关。我们的拼劲儿从来没减过。”作为重振黄河军工雄风的红二乙(A)制导站的总设计师、黄河厂雷达领域的权威——李福康至今难忘黄河厂凤凰涅槃的经历。
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陕西电子信息集团的统筹部署,在军品产业领域取得长足发展的陕西黄河集团有限公司,民品光伏产业领域也实现了做优做强。一个发展速度快、发展质量高、军民贸“三驾马车”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已经形成。(记者 刘强 文/图)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