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高质量发展亟须增强产业链弹性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从产业发展层面来看,实现高质量发展不仅要求产业规模上的提升,还包括产业质量、产业安全、产业协同、产业弹性等诸多方面的共同发展。几个月来,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我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工业生产正在恢复,复工复产基本完成,再次彰显了我国产业链的稳定和韧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国的产业体系完整,我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我国拥有全世界蕞完整的产业配套体系。这也得益于我国具有巨大的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可以有效连接起供给和需求,增加了生产、流通过程中的稳定性。
然而,当前全球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仍然严峻复杂,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国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我国产业链发展目前面临着两个“严重不符”,即面对疫情等突发事件,重要物资一度短缺,生产供应滞后,这与我国作为全球头部制造业大国地位严重不符;世界疫情形势严峻,全球化进程受阻,我国产业链“断链”风险逐步加大,这与我国产业链现代化、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严重不符。从某种程度上看,两个“严重不符”反映了我国产业链弹性不足的问题。
产业链弹性是指在需求端发生重大变化时,供给端在短时间内形成相应产能的能力。具备产业链弹性,可在突发事件中迅速组织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开展生产,有效应对相关物资需求的大幅变化,防止出现生产停摆等现象。目前产业链协同效应弱、产业链循环体系不畅等问题,制约了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也阻碍了我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步伐。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我们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巩固传统产业优势,强化优势产业领先地位,抓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充分发挥重点领域、龙头企业协同带动作用,以“集合制造”理念打造跨行业的弹性生产能力。重点领域先行、龙头企业带动,不仅是推动复工复产的有效手段,也是我国加快技术创新突破、重塑产业链优势、实施产业链提升工程的必然选择。大型制造业企业在生产管理、厂房设备、市场协同、技术输出等方面具有优势,可以在短时间内汇聚产业链上下游配套资源形成跨行业产能。汽车、电子、船舶、航空、电力装备、机床等产业上下游链条长,对制造业带动作用大,应予以重点关注和扶持。电子商务、在线教育等“互联网+”、数字经济领域发展十分迅速,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积极支持发展新模式新业态,加快新型产业建设。提升产业链弹性就要充分发挥重点领域、龙头企业的“头部效应”,以“集合制造”理念快速形成大企业的生产能力,通过专业化分工带动原材料、专业设备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迅速响应行动,并充分给予资质审核、物资调配、资金扶持等方面的政策保障。要以贯通顺畅为导向,在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带动下,精准打通堵点、连接断点,加强要素保障,促进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协同生产。
利用数字技术手段,提升产业链供需匹配效率。数字技术对在极端情况下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具有独特优势。搭建适应于弹性生产的产业链信息监测与物资调配平台,根据疫情防控、自然灾害救助甚至战备等紧急情况下的需求,将医疗物资、通讯设备、应急救援设备等相关应急产业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产能、分布、物资储备等综合信息进行有效梳理,摸清现有产能分布与潜在开发产能情况,实现可视化动态监测。同时,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手段,在资源调配、产需匹配等方面更好发挥支撑作用,如电子订单下达、物流配送调度等功能,快速有效满足不同地区、不同行业间的产业链上下游配套生产需求,实现重大紧急情况下的生产全国一盘棋统筹。
将产业链弹性纳入产业治理能力提升范畴,加快全球范围内的产业链布局。产业链弹性的增强是产业治理能力的一种体现,将产业链弹性上升到国家治理层面有助于更全面、更系统、更科学地布局产业链。中国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完备的基础设施,全球产业链离不开中国的供应链、产业链支持。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对我国产业链是一次考验,同时也蕴含着优化提升产业链的重大机遇。当前,我国产业链正迈向全球产业链的中高端,应科学调整本地化、区域化和全球化的配置策略,加快推进产业链海外布局,打造我国产业链弹性多维发展路径。通过技术合作、资产并购、人才引进等方式,加强与各国的合作和交流,特别是在我国仍有比较劣势的产业领域深化合作。对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产业如汽车、电子等产业的重点企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他们发挥产业关联和产业集群作用,稳住国际产业链的关键环节,保证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通畅。我国部分产业链、供应链的可替代性较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还没有掌握在自己手里,为避免产业链“断链”风险,要坚持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加快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瓶颈,超前布局产业链和创新链。
增强战略物资与生产线储备能力,以备在重大紧急情况下有效转化为生产能力。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强化关键领域、关键环节、关键产品保障能力。可参照发达国家在军工领域的生产线应急方案,构建“产品与产能同储备”的应急储备机制,相关生产线平时只是停止生产,而不是彻底停产,保持生产线“温热”。可围绕医疗物资、通讯设备、应急救援设备等应急产业发展需求,组织一批战略储备生产线,平时用于军队产品生产,重大紧急情况下可转为民用,尤其是在重点产业领域应储备一批自动化生产线,保证生产能力储备与技术储备相结合,以应对重大紧急情况下的生产紧缺问题。
(作者: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