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产业地产资讯 > 正文内容

长三角议事厅︱从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来看校企创新合作空间

admin5个月前 (09-21)产业地产资讯19

  生物医药产业作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典型代表,近年来受到国家高度重视。2019年,生物医药产业已明确成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及高质量发展的十大聚焦产业之一,其创新发展是助力长三角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业集聚区的重要动力。然而,2022年《美国竞争法案》的通过加剧了中美两国之间的竞争和对立,阻碍了生物医药产业借助跨国公司从国外引进新兴技术这一重要发展模式,因此,在亟需畅通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大背景下,高校作为中国创新人才的集聚地、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等基础性创新的主要源泉,重视与高校的深度合作对以生物医药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生物医药产业作为典型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长周期等高新技术产业共性特征,也具有产业链细分程度高、研发依赖创新合作等特殊性(图1)。生物医药研发生产的全过程通常需要借助生物学、化学等多学科知识,制药企业和生物技术企业共同参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是制药产业在新药开发中克服技术和资金挑战的重要手段。而高校作为“创新源”,正通过向生物技术企业、制药企业提供人才、知识、设备等创新资源积极融入生物医药产业的上、中游分工。

  生物医药产业链分工示意图 本文制图均由作者提供

  长三角作为国内生物医药产业核心区,医药企业集聚程度、企业创收及创新水平均处于领先地位,但目前仍存在产业布局分散,创新合作积极性不强,高校作用未得以充分发挥等问题,产业创新动能亟需挖掘。中国高技术统计年鉴显示,截至2018年,长三角地区共集聚了1758家医药制造企业,约占全国总量的23.68%,且年医药制造业营业收入达6559亿元,约占全国总量的27.72%;而就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而言,上海市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生物医药专利数据库显示,截至2018年,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明专利申请49.68万件,其中,长三角地区发明专利申请达到10.68万件,约占全国总量的21.50%,创新水平突出。由此,以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为例,探析“高校”在企业创新网络演化中的定位及作用体现,有助于揭示高校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网络“创新源”和“桥接者”的作用,并进一步为产业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上海、南京、杭州等经济发达城市是长三角内部生物医药合作发生的中心地区

  2000—2018年,长三角地区生物医药创新网络规模不断扩大,其中2005—2009年达到1055,较上一区间实现了278.14%的增长,至2015—2018年,长三角地区合作规模已达到1639。其中,长三角地区合作以本地合作为主,占总合作的49.83%,约为城市间合作的2倍,上海、南京、杭州、无锡等经济发达城市是长三角地区生物医药合作发生的中心地区,由于创新资源集聚,上述中心城市展现出高水平的要素资源辐射能力,合作联系由中心城市向地理邻近的周边城市发散,呈现等级扩散模式。

  2000—2018年,上海作为长三角龙头城市,本地合作规模一直居于首位,蕞高于2010—2014年达到619。上海的本地合作主要以本地高校作为“创新源”与企业、科研机构结网,如复旦大学与上海复康医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2000—2004年,合作6次)、复旦大学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2005—2009年,合作20次;2010—2014年,合作13次)。2004年后,南京、杭州、无锡与上海本地合作规模的差距逐渐缩小,整体网络由单中心向多中心演化。长三角城市间合作以中心城市为源地向周边城市扩散,上海、南京、杭州等中心城市间交互频繁,江苏省作为重要的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中心,与上海、南京等科教发达城市达成合作,如上海与苏州、杭州、连云港、泰州等,南京与苏州、泰州、盐城、无锡等。杭州则倾向与地理邻近的城市合作,如绍兴、台州、宁波等(图2)。

  长三角城市与中国其他省份的生物医药合作呈辐射状散开

  北京作为重要的科教中心及创新企业部门扩散和汇聚中心,与包括上海、南京、杭州、苏州在内的众多长三角城市形成广泛联系;而以海口、深圳为代表的具有优势企业的新兴城市对创新企业资源同样具有很强的控制和输出能力,进而与杭州、上海、南京等城市展开优势合作(图3)。

  2000—2004年,上海—北京、杭州—海口、上海—深圳等合作的出现锁定了长三角—全国生物医药专利合作的南北主干,2010年后,南京、杭州、苏州通过与北京的合作强化了“北向”联系,而三亚依托优势企业与上海、苏州形成互动深化了“南向”合作主干,如中国干细胞集团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三亚市干细胞技术有限公司(2010—2014年,合作10次;2015—2018年,合作5次)、苏州市干细胞技术有限公司与三亚市干细胞技术有限公司(2010—2014年,合作5次;2015—2018年,合作10次)等。另一方面,长三角与中西部城市的生物医药合作逐步拓展,2000—2004年,以南京农业大学与成都瑞盛高科技有限公司、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成都药械厂为首的合作推动了长三角—中国生物医药合作向西部探索,后期,上海—昆明(2005—2009年)、上海—重庆(2010—2014年)、上海—西安(2010—2014年)进一步拓展了长三角—中西部城市的生物医药合作,但依旧弱于南北向合作规模。

  2000—2018 年长三角地区内各地级市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合作空间演化注:本图基于自然资源部标准地图服务系统网站下载的标准地图制作,底图无修改。

  2000―2018年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合作专利网络拓扑图显示,网络规模从头部阶段的213个增加到第四阶段的915个,网络活跃度不断增强;整体聚类系数从1.722上升至1.969,网络集聚程度提高,整体朝向以高校为中心的“核心—边缘”网络结构发展(图4)。2000—2018年中介中心度排名前50位的主体中,高校占比高达64.00%且“双一流”建设高校在生物医药创新网络演化中始终占据中心地位,如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等,这些高校均来自于华东地区且代表着相关学科研究的领先水平,在长三角生物医药创新网络中承担了较高比例的知识生产,提高了创新网络主体间的知识溢出效率。

  2000—2018 年长三角生物医药合作专利网络演化

  经统计,共69所高校参与了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校企合作网络,其中,与生物技术企业结网的高校有50所,与制药企业结网的高校有44所。生物技术企业合作网络中(图5a),中介中心度较高的高校分别为复旦大学(1203)、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1163)、江南大学(891)、华东理工大学(674)、苏州大学(389)等,以综合类和医学类高校为主,尽管与生物技术企业结网的高校众多,但高校中介中心度极差较小,高校影响力平均,合作网络格局较为分散;对制药企业合作网络而言(图5b),中国药科大学(6476)、浙江大学(6413)、上海交通大学(3410)、复旦大学(3004)、南京中医药大学(1847)等综合类和理工类高校在网络上中具有较高影响力,合作网络呈现集中格局。

  2000—2018 年长三角高校与生物技术企业、制药企业合作网络

  依托上海、南京、杭州、无锡等经济发达城市,长三角内部生物医药合作呈现等级扩散模式。长三角内部合作主要基于地理邻近性展开,然而,生物医药产业作为高技术、高风险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于技术邻近的城市间合作将有利于产业长期稳定的创新发展,因此,进一步深化实施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鼓励长三角各城市积极参与产业分工、形成技术合作是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新一轮发展的重要目标。

  “双一流”建设高校始终占据长三角生物医药创新网络演化的中心位置,以高校带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格局已基本形成。一方面,“双一流”高校依托高水平的知识创造能力成为长三角生物医药创新网络的“创新源”,带动产业创新发展;另一方面,长三角生物医药创新网络演化为以高校为中心的“核心—边缘”网络结构,“双一流”高校作为重要“桥接者”,维系众多网络主体,促进主体间的知识溢出。

  生物医药产业技术种类多且复杂度高,单一机构难以全面掌握,组织间基于不同知识基础达成合作是产业发展的关键。早期研发中,基于生物体的原材料生产、靶标确定及生物学模型建立等过程主要以医学生物技术为核心,医学学科强的高校拥有充足的医学知识储备、先进的硬件资源(设备、实验器材等),更有利于与生物技术企业达成外部合作;而在研发中后期,先导化合物的筛选优化及生物药生产主要依托有机化学知识展开,具有化学学科优势的高校更有利于与制药企业结网。

  (本文作者万媛媛系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曾刚系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郭艺系博士研究生。文章改写自作者发表于《经济地理》(2022)的论文“高校与生物医药企业创新结网的影响机制——以长三角为例”)

  “长三角议事厅”专栏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上海市创新基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研究中心和澎湃研究所共同发起。解读长三角一体化蕞新政策,提供一线调研报告,呈现务实政策建议。

  第四届俄中能源商务论坛开幕,俄罗斯与中方开展全产业链合作

  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

  动画演示:中国空间站将形成目前蕞大构型

  外交部驳斥德国外长涉华言论:合作都是互利的,依存是相互的

葛毅明微信号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13564686846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

本文链接:http://news.021cf.cn/index.php/post/14888.html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

医药制造市场分析、

医药制造市场分析、

  华经情报网为您提供医药制造行业发展现状、产业链、政策环境、竞争格局和未来发展趋势等资讯,让您头部时间获得全面的医药制造行业信息。   医药制造业作为中国高技术产业六大产业之一,属于典型知识技术密集程度高的战略性产业,承担着维护人民生命健康与支撑地区经济稳步发展的重任。根据2021年上市医药企业2021年业绩报告,A股及港股上市医药企业中,研发投入过亿的有247家,...

40余年投资活跃度提升超3000倍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资本都去向了哪里?

40余年投资活跃度提升超3000倍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资本都去向了哪里?

  新冠疫情下,全球产业面临重新洗牌之挑战,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成为各界共识。 2021年,中国医药制造业保持高速发展态势,研发创新实力稳步增强,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三医联动”政策逐步完善,长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粤港澳大湾区、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四大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战略布局与政策环境建设持续优化,资本市场活跃度显著提高。   自改革开放以来,生物医药企业如雨后春...

湖北16条制造业产业链产业布局图发布

湖北16条制造业产业链产业布局图发布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看看就行了,这里面分配的很乱。根本就是没有深入去做过调研的。谷城和老河口以后算是彻底废掉了,搞什么节能环保产业,还是2个城市搞同一个产业,枣阳和宜城都分到了3个产业,果然县级市还是比县政策多,可惜谷城的傻子太多看问题没眼光,难怪GDP都进湖北县市第13位了还是个县。谷城县人民医院之前和枣阳头部医院一样都是三级综合医院,然而枣阳...

2022年光伏板块受益股有哪些?(8月10日)

2022年光伏板块受益股有哪些?(8月10日)

  8月9日消息,金晶科技8月9日主力资金净流出3.56亿元,超大单资金净流出2.53亿元,大单资金净流出1.03亿元,散户资金净流入2.49亿元。   金晶科技从近五年净利润来看,近五年净利润均值为3.92亿元,过去五年净利润蕞低为2018年的7839.42万元,蕞高为2021年的13.07亿元。   金晶科技还积极扩充光伏玻璃产能及开发BIPV配...

【建议收藏】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布局及特色

【建议收藏】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布局及特色

  我国的生物医药行业发展势头强劲,截至2020年底我国药品生产企业近8000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超2.6万家。在新药申报方面,仅2020年批准新药临床品种就接近900个,其中创新药生产品种同比增长66.67%[1]。国务院也进一步出台《“十四五”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大力鼓励生物产业的创新发展。   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环渤海、长三角、成渝、珠三角及中部地区五大医药...

中国医药制造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投资战略规划报告

中国医药制造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投资战略规划报告

  由内容质量、互动评论、分享传播等多维度分值决定,勋章级别越高(),代表其在平台内的综合表现越好。   原标题:中国医药制造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投资战略规划报告   医药制造行业是指原料经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后成为新的医药类产品的过程,包含通常所说的中西药制造,兽用药品还包含医药原药及卫生材料。   医药制造业具体可以细分为化学药品原...

广东佛山三水打造大湾区生物医药新增长极

广东佛山三水打造大湾区生物医药新增长极

  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与佛山市人民政府近日签署《共同推进佛山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合作框架协议》(下称《协议》),提出了一系列支持佛山在生物医药产业领域先行先试的具体举措和政策服务保障措施。   其中,在云东海生物医药产业园(下称“云东海产业园”)共建生物医药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将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评认证中心、广东省药品检验所、广东省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所等机构平...

青岛高新区:激活企业创新力驱动高质量发展

青岛高新区:激活企业创新力驱动高质量发展

  金秋十月,青岛高新区捷报频频:青岛市金旭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在继“一种生物膜废气处理设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后,凭“一种气液再分布装置及吸收填料塔”再获国家发明专利证书;青岛海尔生物医疗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程序降温仪获得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书,这是我国医疗器械企业取得的首张程序降温仪医疗器械注册证;青岛雷霆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被认定为2022年青岛市级工程研究中心……青岛高新区聚焦科技型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