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作者:上海交大特聘访问教授 金元浦
近年来,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有了长足发展,但我国文化产业总体发展仍存在着一些问题甚至困境。部分区域、部分类别的发展依然存在着较低水平的徘徊,如思想观念不够解放、创新思维和创意实践不够大胆、科文融合和跨界协调往往停留在口号上;对文创高质量发展内涵的理解不够明晰;文化创意产业升级换代动力不足,整体发展存在着很大空间。
具体来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依然实施粗放型、铺摊子式的发展模式,产业整体的市场化程度较低,文化市场的各类主体发展不均衡,许多中小民营文化企业仍然难以做大做强,更高形态的文化消费模式尚未建立,文化供给的产品和服务不够充分,资源依赖现象较为普遍,产业发展避难就易,陈陈相因。我国文化产业急需问诊把脉、发现问题、找出问题、解决问题,真正推动文化产业进入创意产业乃至创意经济发展的新阶段,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
那么,什么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怎样实现文化创意产业的升级换代?笔者认为,必须在八大方面下功夫,实现一个目标。
必须建立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我国文化产业大多从传统体制中的事业单位转换而来,其领导干部也多从文化单位调派,对于现代企业制度、规则了解不多。特别是一些企业(包括大型文化上市公司)领导对于文化创意企业管理和运行的经验不足。从总体上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尚未建立起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因此,建立现代文化企业制度,培育合格的文化企业家,完善董事会、监事会,发挥独立董事作用,重大事项召开股东大会议决,按时向股东报告企业生产、流通、销售状况等,并逐步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成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
我国很多文化企业由于从事业单位转型而来,市场化程度较低,处于前市场化或初级市场化的阶段。一些文化企业是政府建立的附属企业,在项目竞争和政府购买上具有非市场的优先地位。因此,在文化企业决策和运行中,如何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基础上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成为文化产业必须迈过去的一道坎。要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的市场化发展,逐步构建起文化产业的市场体系。
文化产业的市场化发展和市场体系的构建离不开市场主体。建立文化产业的市场体系,就要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哪些是文化产业的市场主体?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等,都是文化产业的市场主体。但过去我们对一部分文化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关注不够,支持不力。因此,坚定不移地支持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进一步确立它们的市场主体地位,是文化产业升级换代的必然举措。
随着高科技与文旅产业的高度融合,5G背景下的互联网+、大数据、云服务、人工智能等均创造出一批令人惊异的文化产业的新产品、新组合和新业态,构建起一个跨界的文化产业新业态。从超高清4K、8K电视新荧屏,到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从国际国内漫天快闪的“小视频”,到3.0、4.0版的沉浸式“清明上河图”或“3D立体圆明园”网络在线,科技创造了新文化新文明,文化赋能文化产业新时代。
随着新时代的来临,人们更高的精神、文化、娱乐、休闲以及艺术、美学需求迅速生长。“90后”“00后”消费群体逐渐成为我国文化消费的主群体,如何加强调查和引导,关注文化消费模式的新变化,努力培育体验式、互动式、服务型的新型文化消费模式,成为高质量发展必须攻坚解决的问题。今年夏天火热的“夜间经济”就对新的消费模式展开了探索。
文化产业的供给侧改革集中表现在千千万万的创意创造的文化设计和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的内容创新上。目前文化产业的困境在于缺乏具有全球震撼力和意义深远的中国精品、中国品牌以及中国文化形象。深化文化供给侧改革,就是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上,全面创造新的产品系列和文化服务系列。
文化体制改革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十多年前开始的文化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成就。今天的文化产业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改革变得更加艰巨和复杂。如何解决好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就是我们当前面临的理论和实践的艰巨任务,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将文化体制改革进行下去,创造文化体制机制融合发展的新样本。
文化产业从一开始就是全球性、世界性的。如何进入全球创意产业-创意经济发展的新格局,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目标指引下,在“一带一路”伟大战略的实践中,进一步推动国际化发展战略,逐步掌握全球文化的话语权,向世界传播中国精神、中国文化、中国艺术与中国美学?一个目标:让人民群众切切实实拥有幸福感和获得感。
锚定“双碳”目标 打造我国绿色智慧港口
“五个一百”第五届网络正能动漫音视频
“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工作座谈会
多策并举、分类施策,破解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困境
今后五年对于助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好在哪里”“难在哪里”“路在哪里”,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梳理。
2022-07-06 08:57
更好发挥企业在创新创造中的主体作用
企业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要更加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完善科技治理体系,就是要围绕科技创新体系中企业和大学这两个基本主体的定位,为企业和大学创造好的环境。
2022-06-29 10:34
为世界科技进步贡献更多中国智慧
我们应该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秉持平等和尊重,摒弃反对傲慢和偏见,倡导科技无国界、无障碍、无歧视的合作精神与合作理念,共同寻求科学的答案解答,共同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2022-06-27 09:39
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越走越宽广
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是我国不断提高科技发展水平、提升综合国力的正确选择。只要全体中国人民咬定青山不放松,充分激活中国人的潜能,中国在创新上一定能够“再攀高峰”。
2022-06-24 15:35
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需要各方形成合力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蕞重要的是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财政、货币等宏观经济政策要将就业目标置于更加优先的位置,根据就业目标进展情况,动态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力度。
2022-06-21 10:03
直播电商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已经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因此,当前市场迫切呼唤更加完善的制度规范和正面引导,为直播电商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2022-06-08 09:32
无论范围如何扩大,国家安全学学科的核心本质没有变化,它是一门基于政治学的综合性、应用性的学科。当前在扩大国家安全学内涵的同时,应该特别注意明确其边界到底在什么地方。
2022-05-26 09:59
为保障委托代理实效,应对体制机制挑战,需要抓住机制设计的“牛鼻子”。只有做好权责区分、监管闭环的设计,才能解决委托代理面临“代理人道德风险”的问题。
2022-05-24 09:28
加快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在增强主体性的过程中,我们要更多地实现本土化,但本土化并不意味着建构封闭的纯粹地方性知识,而是以民族性、本土化的形式体现出以全部人类文明成果为基础、面向未来的普遍性内容。
2022-05-17 15:29
以全国统一大市场培育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
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过程中,既要维护全国大市场的统一性,又要考虑到地方发展的差异性,平衡好两者的关键要素在于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地位和依法行政。
2022-05-17 10:02
促进共同富裕:长期任务的现实紧迫性
在当前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的制约主要在需求侧,因此“分好蛋糕”以保持消费的稳定和扩大,是“做大蛋糕”即经济增长的一个必要前提,不“分好蛋糕”也难以“做大蛋糕”。
2022-05-12 14:40
中国知网涉嫌垄断?先对相关市场进行界定
正确界定中国知网的相关市场,有利于社会各界包括中国知网、科研机构、高校师生乃至执法机关达成更多共识,在共识基础上回归理性,蕞终找到妥善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
2022-04-28 10:19
跨越数字鸿沟:老年群体的数字融入
发展日新月异,部分老年群体好似数字时代的一叶孤舟,积极推进老年群体融入数字时代,享受数字红利,需要全面考量老年群体数字融入的困境,挖掘背后的影响机制,从而找到弥合路径。
2022-04-22 09:34
全过程人民民主对西式民主的回应和超越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特有的民主形式,具有与西式民主截然不同的特征和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与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通过平等协商得以解决。
2022-04-12 10:05
数字化企业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设施建设,因此企业必须主动拥抱数字化。换而言之,数字化转型已不是“选择题”,而是企业适应数字经济、寻求生存和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
2022-03-25 09:21
稳中求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如何有效规划并探索路径,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面临的关键课题,也是“两会”接续讨论的重要问题,“粮食”“社会保障”“安全”等热议话题都突出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2022-03-17 09:46
从“真扶贫扶真贫”到“真脱贫不返贫”,新征程上我们更需要通过创新观念、激活动力、稳定收入来源等方式,降低脱贫群体的脆弱性,增强其发展能力,不断改善其生活水平。
2022-03-16 09:46
“东数西算”工程的全面实施,能够有效匹配东西部优势资源、扩展东西部产业合作、推进东西部发展机会均等化,对于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22-03-12 09:20
坚持系统观念,开创意识形态工作新局面
只有坚持系统观念,才能抓住正确理解意识形态整体性问题的方法,才能对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意识形态诸要素及其结构和功能进行系统性认识。
2022-03-04 09:54
优化健全农村人居环境治管护长效机制
延续人居环境治理成果,不仅要解决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还要有利于因地制宜建立健全这项工作的长效机制,激发村庄和农户的内生动力,满足农村居民对美好环境日益增长的需求。
2022-02-28 09:11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