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班列支撑起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大动脉”
中欧班列开行以来,运行质量稳步提升,在保障物流畅通、稳定国际产业链供应链、支持全球抗疫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和明星品牌。
中欧班列是共建“一带一路”创新模式促进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实践。中国和欧洲各国的运输曾长期以通过亚欧航线的海运为主,虽然稳定性好、运输成本较低,但时间成本偏高。与此同时,由于中国、俄罗斯、西欧等地的轨距存在明显差异,陆上运输规则也未达成一致协议,导致铁路运输虽有时间成本优势,但难以成为中欧运输的重要补充。中欧班列开通以来,中国通过加强跟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大幅提升换轨效率,积极推进“安智贸”“关铁通”等新型通关模式以提升通关效率,持续降低中欧班列运输成本,为中国和中亚、西亚以及欧洲各国的贸易往来提供了一种具有良好经济效益的运输方式。这是各国政府协调合作、降低商品和要素跨境流动成本、进而依托市场力量扩大经贸合作的典型范例,为完全依赖市场自身力量推动各国经贸合作的传统模式提供了重要补充,为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近年来,中欧班列年开行数量持续增长,运输货物品类扩围至5万余种,年运输货值增长了约9倍,在中欧贸易总额中的占比从1.5%提高到8%。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海上运输通道严重受阻。在此背景下,中欧班列运输时间短、装卸便利化程度高的优势凸显,成为亚欧运输的重要通道,有力支撑起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大动脉”,为畅通全球物流、支撑世界经济复苏作出了积极贡献。更重要的是,中欧班列将防疫物资作为重点运输对象,通过开行防疫物资专列等组织模式,源源不断地将中国生产的防疫物资运抵欧洲各国,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誉。
长期以来,与沿海地区相比,中国内陆地区开展对外贸易的物流成本较高,导致其难以融入国际大循环。中欧班列开通后,广大内陆地区省份开展对外贸易的成本显著下降,融入国际大循环的程度不断上升,对全球优质要素的吸引力也持续增强。在中欧班列等新型开放平台的带动下,四川、重庆等省市对外贸易额持续迅速增长,已经由过去的开放“腹地”变成开放前沿。如2021年四川省对外贸易额达到9513.6亿元,规模居全国第8位;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规模高达33.6亿美元,居全国第十位。
国际运输规则体系是全球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推动各国之间经贸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海上运输在国际运输中长期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形成了从货运单据格式到货运代理规则再到海运融资规则较为完善的海上运输规则体系,但跨国陆上运输缺乏相对统一的规则标准,各国贸易、物流、银行、海关、政府等数据难以信息互通、信用互认,影响物流效率、供应链效率及融资成本,客观上也制约了国际陆上运输的发展。中欧班列在实践中,积极应用区块链等先进技术,逐步形成了“一单制”的运输模式,推动中欧班列在国际运输途中不再需要更换运单,减少作业时间及资金成本。从中长期看,这种“一单制”模式完全有可能在更多国家、更大范围内推广,成为全球跨境铁路运输的通行规则,为国际运输便利化作出独特贡献。
(李大伟,作者为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新兴经济体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原标题:展现共建“一带一路”的强大生命力(开放谈)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